“大哥哥和阿姨”的故事
送走两个远道而来的朋友(一对90后情侣),回来刚到家,2岁的儿子就嚷嚷着要我讲故事了,他说:“讲刚才那个大哥哥和阿姨的故事。”
远或近当然都是相对的,在我这个不怎么外出的人的概念中,需要乘交通工具的都是远方,更何况他们公交、地铁转了好几趟,称得上“有朋自远方来”。
这个家,平日里只有我和娃出入。周末节假日一家三口一起,吃饭睡觉溜弯儿,某人貌似一直更稀罕手机,所以三个人依旧免不了冷清。小窝好久不曾接待过客人了,朋友来访平添了几分热闹,至少在娃娃眼中,四个大人围着他一人转,这跟平常很不一样。
小孩子的世界里,不管大事小事,是不是事儿,一切皆成故事。其实,市面上的儿童绘本故事呈现的也是简单的事儿,不过是被赋予了目的或教育意义,比如教人勤洗手,教人懂分享,教人不挑食等。而现实中的事儿当成故事来讲,可以单纯地只讲事情本身,小家伙乐意听就好。我知道,接下来三五天内,我得重复来讲“那个大哥哥和阿姨"的故事,靠这个哄睡了。
安安口中的“大哥哥和阿姨”自然是指我那两个90后朋友。最初本着对未婚男女都称哥哥姐姐的原则,我让安安称呼他们“大哥哥大姐姐”,小家伙倒是很爽快地对着男生叫了“大哥哥”,但轮到女生,他迟疑着不肯出声,然后我说“叫大姐姐还是阿姨,你自己说",小家伙小声地回复“阿姨”。好吧,童言无忌,随你乐意!于是,大哥哥和阿姨这两个称呼就在我们的嘻嘻哈哈中被确定下来了。
我开始给小家伙讲故事了:“大哥哥和阿姨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了,他们是坐大车车来的,来跟安仔玩。大哥哥给安仔举高高,举到天上,记不记得?”
小家伙很认真地回答:“记得啊。"
我接着讲故事:“阿姨跟安仔一起看书……”
“阿姨还给娃娃买了大芒果。”小家伙突然打断我。
“对啊,大芒果好吃吗?”
“好吃。让这个猫猫也吃。”,小家伙捧着阿姨带来的玩具。
“对,安仔和馋嘴猫一起吃芒果。”两个各自进入不同故事的人一起讲故事,你一言我一语乱衔接,倒也接得自然。我接着讲“吃完了芒果,大哥哥跟安仔一起玩车车,看谁开得快。”
糊弄小孩子的事儿,故事还是不要讲太长了,最好回头迷迷糊糊半睡半醒时我还能够重复讲出来。毕竟,小家伙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好应付了,同一个故事两次讲得不一样他会很快发现我状态不对,然后强烈抗议:“妈妈不准闭着眼睛讲!”
我机智地迅速收了尾:“大哥哥和安仔玩了车车之后呢,大哥哥和阿姨要回家了。爸爸妈妈带着安仔去送,大哥哥和阿姨就坐着大车车走了。”
故事讲完了,小家伙突然嚷道:“妈妈讲错了!",我吃惊了一下,以为他发现我略去了很多内容,却听见小家伙继续说“不是阿姨,是大姐姐。”
还好,有惊无险。只是我突然意识到,早教了小家伙认识公交车是公交车,校车是校车,警车是警车,洒水车是洒水车……但是,为什么没告诉他地铁是地铁呢?不管当初什么原因,是时候该让他知道:故事中大车车,它的名字叫作“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