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会友

浅谈同源不同宗的中国美食

2019-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超

这几年去的地方多了,发现中国饮食文化蛮有意思的。同一种美食地理位置从西向东、由南向北形式和做法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提起吃 四川人有句俗语叫“无辣不欢”。这句话大半个中国的人都认同,却有一些地方不认同。吃辛辣味从广东到内蒙是呈现一个弱强弱的态势分布。

辣椒的主要作用:“温中散寒,祛风湿”,吃后易上火。

海南、广东天气常年炎热,不需要靠吃辣椒来御寒,所以这两个地方吃的相对比较清淡,平时辣椒吃的量少。所以北方人到了海南、广东吃觉得馒头总感觉是甜的。南方人吃甜粽子,北方吃咸粽子也符合这个规律。

向北到了“四川、重庆、长沙、武汉”这一条线上的人逐渐就吃辣椒吃的多了,尤其是以四川重庆为代表。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吃辣椒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俗语“四川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重庆又是中国最著名的雾都,所以湿气要比长沙武汉更重,他们需要吃更多的辣椒驱湿御寒。

再向北就到了陕西、河南、山东这条线上,按理说这条线比四川重庆要更冷,需要更多的辣椒来驱湿御寒才对,但是他们吃辣椒是吃不过四川重庆人的。这是为什么?因为陕西、河南、山东大部分面积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就不需要吃那么多辣椒来驱湿气了。陕西与河南人是辣椒和更温和的大蒜混吃,山东直接是大葱和大蒜混吃,最著名吃法就是大葱卷煎饼。

银川、呼和浩特这条线上由于气候干燥寒冷他们已经不能靠辣椒和大蒜来驱寒了,因为吃辣椒、大蒜在干燥条件下容易上火,所以由于地理条件他们选择了酒来驱寒。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喜欢喝酒的原因了。

从南向北人们吃辣椒呈现弱强弱分布。

说一说泡馍从西向东的变化,甘肃、陕西人喜欢把馍泡在汤里吃,所以就出现了“牛肉泡馍、羊肉泡馍、大肉泡馍等。”向东到了淮南、淮北的人喜欢将馍和汤分开,就有了当地人喜欢的“羊肉汤、牛肉汤”,在喝汤的时候就着烧饼吃。

馍的厚度由厚便薄了,由锅盔变成了烧饼,吃法由馍和肉汤一起吃变成了分开吃。

说完了泡馍说说豆花,豆花和泡馍有着非常类似的经历,在陕西有豆花泡馍的吃法,把馍泡到豆花中,到了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交界处一手拿着烧饼,一手拿勺子喝着鸡汁豆腐脑,到了北京就成打卤豆花了。喝的都是豆花,豆花吃法随地域呈规律性变化。

再说一说大盘鸡,在新疆叫“大盘鸡”,吃法是土豆和鸡块炒一起,最后再下点苗条,到了陕西叫“土豆鸡块”,吃法是土豆和鸡块炒一起,就着面条或者馒头吃,到了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交界处叫“地锅鸡”,将鸡块炒一下放在锅里煮,给锅里贴层饼,最后下点菜进去。做法由最开始的炒慢慢的变成了煮。再向东一点估计人们就喜欢喝鸡汤了。

菜夹馍与杂粮煎饼也属于同源不同宗,在陕西是用锅盔或者馒头来夹着菜吃,一直向东到山东变成了杂粮煎饼,从厚厚的锅盔夹菜变成了薄薄的煎饼夹着菜。吃法变了,形式却未变都是饼夹着菜吃。

肠粉和面皮,第一次吃肠粉的时候我就觉得肠粉和某种小吃在做法和吃法上都非常相似,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我想起了那种小吃就面皮。

很多美食虽然有很多相似点,却都带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很多吃的东西都有这种规律性。本质是相同的东西,只是形式和做法随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已,便演变成了很多同源不同宗的美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