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位以军功获得爵位的文官,三征麓川的是非功过
明朝有几位有名的儒将,取得了赫赫战功,以文官的身份因军功获得了爵位,这是很难得的。明朝有规定,除皇亲国戚外,无军功不得封爵。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文官封爵的便是正统年间的王骥。
王骥字尚德,生于1378年年。《明史》中说他“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就是说王骥身材高大,精于骑射,胆量过人,通晓兵法。永乐四年(1406年),中进士,洪熙元年(1425年),任顺天府尹,宣德九年(1434年),官至兵部尚书。
正统二年(1437年),王骥受明英宗之命,整饬甘肃一带边备。次年,王骥任督军,率任礼、蒋贵等出击鞑靼,击溃朵儿只伯。
王骥在军事上最大的作为是“三征麓川”。
麓川,傣名孟卯,是中国元明时期云南西部的一个傣族土司政权,由思可法统治。麓川位于今中国云南德宏、保山、缅甸克钦邦等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归附明朝,明朝设置“麓川平缅宣慰司”,统治者为思任法。正统年间,思任法向邻近土司出兵,意图恢复麓川强盛时期的版图,此举威胁到了明朝西南边疆的安全,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甲寅至戊午,在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廷议后,明英宗决定征讨。他命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总督军务,发兵麓川。王骥调集150,000大军开赴云南,军饷调动涉及半个中国。
八月,思任法遣人乞降,王骥一面假意答应受降,一面派将多路进攻。
麓川之役总图,包含王骥三征麓川的路线闰十一月,王骥率军抵达腾冲。在经过马鞍山后,十二月初,大军抵达麓川都城(位于今瑞丽城东棒蚌村)。思任法在这里集结了十万大军抵抗。王骥令军士堆放干草等易燃物,遇西风时纵火,麓川大败,80,000余人战死。思任法父子三人走小路渡瑞丽江,逃往孟养(今缅甸克钦莫宁)。由于当时明朝在麓川没有任何直属的政治、军事、经济设施,单纯依靠土司管理,对傣族为主的麓川地区没有统治的根基,明军不能常驻,只得撤出。
正统七年(1442年)正月十五日,王骥开始班师。回朝后,英宗封王骥为上柱国、靖远伯,岁禄一千二百石,世袭指挥同知。这是明朝第一次以文官受爵,一时世人皆以王骥为荣。
正统八年(1443年)七月,思任法的儿子思机法从孟养回到麓川,向明军送出信件,希望纳款称降王骥表面答应,实则为了安抚思机法防止再次逃跑。
此后,思任法父子数次请降,数次反叛。王骥又分别于1444年和1449年两次出兵麓川,大举征讨。
在二征麓川时缅甸交还思任法,思任法在路上绝食而死,一说被毒死。
此后思机法逃至孟养,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继续作乱,于是1449年,王骥三征麓川,再次将其打败,1450年,缅甸擒获思机法,要求与明朝交换,求管孟养,1454年,明朝以其他地方作交换,将思机发押送京师并处死。
孟养思氏后裔对缅甸移交思任法一事怀恨在心,嘉靖初年,思氏派兵联合木邦、孟密南下攻缅,击杀缅甸宣慰莽纪岁,占领缅地,缅甸阿瓦王朝灭亡。但是缅甸东吁王朝东山再起,并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攻入孟养,思氏政权灭亡。
王骥的三征麓川维护了明朝对云南的统治,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军费开支。王骥每次征讨都要求云南地方供给,王骥行军又“全无纪律”,甚至借助战事横征暴敛,导致“府库为竭”,国力大为削弱。而且大量军队被拖入南方战事,北方的防御力量也严重不足。后来的“土木之变”就有部分麓川之战的原因,《明史》评价麓川“以一隅骚动天下”。
司礼监太监王振当时,人们将王骥划为宦官王振一党,王骥出征被认为是“党振邀功”,麓川之役是小题大做。人们上疏弹劾他,也是王振从中庇护,王骥才没有被问罪。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获,明景帝即位,王受王振之案牵连,被闲置于南京总督机务。
景泰三年(1453年),王骥奉命在南内监视被放还的明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明英宗复位,王骥亦有所参与。因为没有当时获赏,便自上一疏,于是复任兵部尚书。数月后以老告退,三年后病逝,年八十三。赠靖远侯,谥忠毅。
骥还,命总督南京机务。其冬,乞世券,与之。南畿军素偷惰。骥至,以所驭军法教之。于谦弗重也,朝廷以其旧臣宠礼之。三年四月,赐敕解任,奉朝请。骥年七十余,跃马食肉,盛声伎如故。久之,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骥与谋。赏稍后,上章自讼,言:“臣子祥入南城,为诸将所挤,堕地几死。今论功不及,疑有蔽之者。”帝乃官祥指挥佥事。而命骥仍兵部尚书,理部事,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余如故。数月请老,又三年乃卒,年八十三。赠靖远侯,谥忠毅。传子常及孙添。添尚嘉善长公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