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以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了吗
如何在大学学习?
这个问题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毕竟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抗战之后,学习技能似乎已经炉火纯青了。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可爱了。因为高考之前的学习往往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强制性学习,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把自己的所有学习热情全部耗尽,于是到了大学之后彻底的放松自我。最终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在学习,相信不用赘述了。
类似的情况其实各个国家都有出现过。而在美国,有些人专门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弄出了一个康奈尔笔记法风靡全球,而且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在不断的沿用。
后来他们可能觉得应该系统性的阐述一下大学生如何学习,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如何在大学学习》。
这本书内容先不用聊,仅看里面的排版和色彩搭配,就瞬间让人感觉是一本干货和诚意满满的书。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里面都有充实的案例,同时为了提高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页的边缘部分都留下了接近三指的距离,用来随时记录笔记。
曾经我也在很多书中看过这样的设置,当时只觉得挺浪费纸张的。
因为我并不是以纸笔系统为主的阅读方式,我巴不得把所有的笔记全部用文字识别的方式,扫描进我的印象笔记本里。
但这本书却很不一样,他在页边做了导航线索,紧扣文章的主题,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而且经常可以看到一页纸里面会有2~3个问题。每当我看到这些问号,我都想立刻写上几句话。
每个章节在第1页都会有一个思维导图,上面清楚的罗列这个章节的具体架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学术派的严谨性:直接的甩干货。
这本书从编排上是分为:打好基础,获取信息,保留信息和解释信息四大模块14个章节。
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启发性的是第11章节:将笔记转化为知识。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囤积数据,不停的扔进各种信息到自己的百度网盘或者印象笔记里,比如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这些笔记转化为知识。
而这个章节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作者认为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人们都是将记录的内容阅读一遍,再问自己两个问题,这样可以检查一下自己记住哪一些内容。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他欠缺了系统性,过于随意。
所以作者认为,因为我们的记忆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所以当我们在做记录的时候,应该通过建立提问系统来立即复习,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楚重点。
那么提问系统是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看,它是帮助我在听课的时候避免睡觉和被演讲者带入进去的重要工具。
人的年龄大了,精力往往会跟不上了,当我听课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打瞌睡走个神。所以如果我仅仅只是记录笔记,那只是一个抄写员罢了,但是当我开始使用了提问系统,随时对自己汲取的内容做反思,就可以帮助我获得清醒的认知,大脑一旦被调动,瞌睡也会少了很多。
那么提问系统应该怎么做呢?
熟悉康奈尔笔记法的人都会知道,笔记旁边会有一块空地儿,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
那么有的人的笔记本并不是康奈尔笔记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便利贴和书签,将我们的问题记录下来,所以提问系统的搭建是一件灵活的事儿。
在提问之后我们可以做的下一步工作是摘要。
如果说提问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锁定核心观点,那么摘要就是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大局。
标准的摘要方式是在每一页笔记的底部写上一段话。内容一般是关于这一页的综述,所以语言要足够的简洁,将重点的信息串联起来即可。
相比标准摘要,升级版本的摘要方式是二级摘要法。
这种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个标准摘要,用一两句话总结内容。
接着我们对每一页的摘要做一个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将重点内容为骨架,搭建起整个知识体系。
摘要搞完了,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复述。
复述会迫使我们进行思考,而且流程相对比较简单:
打开我们的笔记盖住正文,我们先看提问系统的第1个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做解答之后去看正文内容,做相应的对照。当我们的解答和原文有出入,可以不断的重复训练,一直到回答正确。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对这部分的内容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
复述结束了,下一步是反思。
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点说的挺好的,书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将学习的范围局限在学校,那么这个学生只能成为一个专家,无法拥有创造力。只有当我们做了反思才可以带来创造力。
反思的好处是,当我们不断探究的时候,观点会更加的清晰,而且因为我们在主动思考的时候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当我们将信息暂时放下,潜意识里也在不断的将这些内容反刍。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神们在休闲的时候不自觉的得到了灵感,比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想到了浮力定理。
这就是作者提出的笔记如何转化为知识。
虽然作者用的是大学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一套学习方式,针对于每一个有需要学习的人,都有很重要的实操价值。
所以如果对自己的学习法有疑问,可以看看这本书《如何在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