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法和国画的亲娘,已气若游丝,快来了解一下制墨的方法吧!

2019-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传承碑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曾说过:“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说文》,“墨,书墨也。”墨是中国自古以来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它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产生用毛笔书写的墨汁。

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墨是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墨在色泽上,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那么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制墨是以烟料加入动物胶反复捣杵锤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压制成型的过程,之后还要经过翻晾描金等步骤。

古代传统制墨技艺流程主要分为:浸油、烟碗、烧烟、筛烟、溶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秤称、锤炼、丸擀、搓制、入灰、出灰、印脱等十几项。

大约可归纳成六大工序:炼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以及墨模雕刻。

制墨,从“点烟”开始

墨的基本原料以烟和胶为主,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五彩墨等。其中松烟墨和油烟墨最为常见。

将桐油、麻油等不完全燃烧,承接其烟炱而得的是油烟,将松枝熏炼,收集的烟炱是松烟。

炼油烟使用的桐油,采自生长3年以上的油桐树果实压榨而成。

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烟煤颗粒越细,质量越好,反之质量越差。

炼制松烟是把选好的古松枝放在窑里点燃,等窑冷却后进去扫烟和取烟即可。松烟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偶然用松烟墨来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有关采集松烟有这样的描述:

松柴不能随意砍伐,应先用锋利的斧头轻砍松树,查看渗出树脂的反应,树脂分泌丰富时方可砍伐,砍下后以3到5根松柴烧。距离火焰愈远愈能采到好煤,在距离火焰最远的顶部收集的煤叫做顶烟。有的墨标明了由顶烟所制,以示为品质优良的好墨。

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另外小的灶采集的煤品质比大的灶采集的好。

炼烟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和料

和料,是制作墨锭的重要步骤,指的是将烟与胶拌和成墨坯的工序,烟与胶的混合比例一般为2:1。

除了选烟之外,胶是决定墨质的首要因素,好的胶能造出好的墨,胶质通常用兽皮、兽骨、鱼皮、鱼骨、鱼鳞等制得。

将骨胶倒入锅中,和水加热至化开,再倒入搅拌机,然后倒入收集好的漆黑油烟及配料一起搅拌。

另外也会添加麝香、檀香等香料,或是金箔、珍珠粉、玉屑、熊胆、紫草、丹参、藤黄等材料,以达到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等目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

在制墨过程中加入香料是为了消除墨中胶的气味,动物性的麝香和植物性的龙脑(冰片)都是受到重视的珍贵材料。

麝香是林麝、马麝鹿等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也是一种药材。雄性麝鹿从2岁开始分泌麝香,自阴囊分泌的淡黄色、油膏状的分泌液存积于位于麝鹿脐部的香囊,并可由中央小孔排泄于体外。传统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干燥,腺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结晶。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

蒸胶的好坏和胶烟配制都会影响发墨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蒸胶,最要紧的是看液体胶的气泡,必须全是小气泡了才行。如此做出来的墨才“易发墨、不滞笔”。

胶的配比在许多用墨人的眼中尤为重要。许多画家不惜重金购置老墨,就是因为老墨在岁月的洗礼下完成了“褪胶”,不容易涩笔,墨色更浑厚,胶败而墨调。

现今制墨业一般采用的和胶配比一般为55%——65%,因为胶重,在压制时更容易成型,几分钟便可脱模。和胶配比越低,做一锭墨时的压制时间越长,古人言:轻胶十万杵。

制墨

和料做成墨坯后,等水分蒸发一部分后开始捣研、揉搓。

放置墨坯的案板要涂抹一层菜籽油,工人的双手也要涂抹上菜籽油,防止墨泥粘连。

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制墨最关键的是捶打,用手上的功夫确保制墨达到表面无缝隙,内部无气泡的目的,将坯料捶打成质地均匀的墨坯。

千杵万捶使得墨质细润匀和,如果工艺不到位,墨的内在和外表就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出模后墨面模糊,翻晾时容易碎裂。

“搅拌的时候不是很均匀,通过敲打以后,把胶水‘吊’出来,墨就会有光泽,很漂亮;另外,也是为了把水分敲掉,否则墨太粘手,不好做。”

这个环节一般不会有女工,因为是个非常耗体力的活,就算是师傅们也经常会满头大汗,还有的干脆打起了赤膊。

脱模

制模师傅会将经过反复锤敲,粘糯滋润的墨坯按照所需的重量,通过精细的小天平分成一锭一锭的。

称重后,将墨锭充分揉搓制成圆柱状,再放入墨模进行压制,墨模上的图案就会印在墨锭表面。

模具大部分用梨木、樱花木来做,模具设计好后将墨团放入加压,即产生形态丰富、具有匠意的墨碇。

墨条模具

定形所用的工具是模具和压形机,制作不同形状、规格、重量和纹路的徽墨,都要使用不同的模具,模具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边框、底座、夹墨板和顶盖。

在定形前,要把墨坯放在工作台上揉搓,工作台的下方也有一个电炉,通过电炉的热度,可以保证墨坯的柔软度,方便定形。

将墨团放入模具时大小要合适,温度适宜,温度过高墨团会太软,过低的温度又会太硬。

挤压成型的墨锭待冷却完成后才能取出。

晾墨

模具中成形后,将墨条取出晾干,成型墨有平放、入灰、扎吊3种方法晾干。

晾墨房要保持恒温恒湿,还要依据季节的变化防裂防霉,同时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恢复平整。

现在无论寒冬酷暑制墨间都维持着20度至25度的恒温。“空调常年开着,但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墨,墨必须保存在恒温条件下。”

高温干燥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产生坼裂和断碎,湿度过大则会产生霉变。“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在空气中变化。今天潮湿了,水分会进去;干燥了,水分会跑出来,墨是活的。”

晾墨的时间与墨的形状、重量有关,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时间,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晾晒时间越长。

同时墨的形状不同,晾墨的方式也不同,块状的墨可以摊着晾,圆柱形的则需要用棉纸垂直悬挂,防止其变形。

修墨

当墨锭晾至三成干时,就要进行修边和锉边处理。

墨锭在模具定形时,模具的缝隙使墨块会有一些毛茬,工人要用剪刀将这些毛茬剪掉,使墨块更加规则。

锉边就是用工具打磨墨块的边缘,使墨块的边缘平整、光滑。

打蜡填彩

 

打蜡就是在墨块的表面打上一层蜡膜,防止水分进入墨块,使其变形。

打蜡前,要先将墨块表面的灰尘擦拭干净再打蜡。每条墨都要打两次蜡,第一次是蜡油,第二次为石蜡。

打蜡的时候,用刷子蘸取蜡油和石蜡,然后在墨块表面擦拭,打蜡后的墨块就可以描金了。

填彩也叫描金,墨锭晾干后,工人会按照墨面已有的款识纹样描金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

为使其更加夺目,画工还会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等珍贵颜料,色彩以金银色为主,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

描金是个细致活,要有美术功底还要耐得住性子,现在这个环节常由女工来完成。

在干净的描金车间,每张桌前都有一盏台灯、几碟颜料、一根笔头尖尖的描金笔。匠人坐在桌前,用笔一蘸、一勾、一点,墨锭上的人物、山水便跃然而出。

描金要高度集中精力,匠人们一坐就是一整天,整个车间,安静得没有一丝声音。

包装

描金完成后,最后就是包装,一块墨锭才算完成。

包装遵循的原则是防水,首先在墨块上套一层塑料薄膜,然后装进盒子,再用油纸包好。

根据产品的档次定位,不同档次的墨包装也不同。

墨锭虽贵,但也十分耐用。如果不是写超大的字,一般勤奋的人一年也就用3-4两(古法16两制),普通人用2两就不错了。

制作优良的墨,久放后,墨与胶会更稳定,使用起来更佳,这也是很多人追求老墨的原因。

如今墨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松烟墨、油烟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从事徽墨制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制作历史的徽墨也从传统的消耗品逐渐变为“艺术品”。

“事实上,一块好的徽墨是制墨师、画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身制墨世家的项德胜说,墨模的雕刻难度非常大,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现书法、绘画,不仅手法要拿捏得准,而且必须按照书法绘画的镜像去雕刻。

“现在会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数,许多老手艺找不到传承人,最后就会被遗忘。”

歙县徽墨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德胜(右)在精心传授墨模雕刻技术

“古法制墨传承最大的困难还是市场的衰落和混乱。”项德胜说,现在的徽墨市场越来越小,即使是书画家,绝大多数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头售卖的几十元的假冒制品,严重影响了徽墨的品质和认可度。

“现在市场上一块稍好的徽墨价格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人民币不等。”真正的徽墨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很多名贵中药材,复杂的工艺和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得其价值不菲。

项德胜认为徽墨要传承,最重要的是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如果不在设计理念上去改变,就无法生存,就会出现断代,所以说我们要变化地传承。”

寻找时间和空间的经纬度里,最有价值的传承!

更多人与物的传承文章,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传承ROOT”!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