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如果没有李白
文/六神磊磊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可能也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
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骚人而已,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对不对。
没了李白,《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大约变薄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名义上,李白号称“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但要说数量,他远远没写到半个盛唐这么多。
《全唐诗》一共900卷,李白占据了从第161至第185卷。少了这点,也算不得特别伤筋动骨。
没有了李白,中国诗歌的历史会有一点点变动,古体诗会更早一点地输给格律诗,甚至会提前半个世纪就让出江山。
好吧,反正我们普通人也不关心这些。
没了李白,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比如“你咋不上天呢”,最先是谁说出来的?答案可能正是李白爷爷:
“耐可乘流直上天?”
还比如“深藏功与名”,出处是李白的《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当然,没有了李白这首诗,金庸也不会写出《侠客行》来。
没了李白,我们还会少很多流行歌曲。
黄安一定写不出《新鸳鸯蝴蝶梦》,来红遍当年的大街小巷、录像馆、台球厅了。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就是出自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也是直接从这搬来的。
如果没有李白,诗歌的江湖怕要地震。
几乎所有大诗人的江湖地位,都会自动提升一档。
李商隐千百年来都被叫“小李”,要是没了李白,他可以扬眉吐气地变成大李了。
王昌龄会成为唐代七言绝句首席,因为唯一能和他对飙七绝的正是李白。
至于杜甫,则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唐诗第一人,没有“之一”。
多这一个李白,就压了无数诗人。
没有了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都会变得困难。
我们不能说“青梅竹马”,不能说“两小无猜”,这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你也无法形容两个人相爱得“刻骨铭心”,这个词儿出自李白的文章:
“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你还不能形容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它也出自李白的一篇文章《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浮生若梦”不能用了,出处同样是李白这篇文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杀人如麻”也没有了,这出自李白的《蜀道难》。
还有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掷千金、一泻千里、大块文章、马耳东风……要是没有李白,这些成语我们可能都不会有了。
此外,惊天动地、蚍蜉撼树、春树暮云、妙笔生花……这些成语也都和李白有关。
如果没有了李白,当我们在社会上碰壁、消沉的时候,将不能鼓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我们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
当我们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饮的时候,不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当我们在股市上吃了大亏,积蓄一空的时候,不能宽慰自己“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都是李白的诗句。
没了李白,那个我们印象中很熟悉的中国,也会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我们将不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庐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难,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
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这些地方的名气,大概都要略降一格。
黄山、天台、峨眉的氤氲,多半也要减色许多。
没了李白,会变样的还有日月星辰。
抬起头看见月亮,我们无法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无法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如果不在了,后世的文坛还会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没有了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
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李煜未必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
没有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李清照未必会“九万里风鹏正举”。
后世这一个个浪漫的文豪与词帝,几乎个个是读着李白长大的。没有了李白,他们能不能产生都将是一个问题。
我们的童年世界也会塌了一角。每个小朋友记忆深处、平均每人要听300遍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可能也将没有了。
它可是小朋友写作文的万金油典故。
李白,这一位伟大的诗人,已经化成了一种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
哪怕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下李白的印记。
事实上,要检验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就可以抛出一句“床前明月光”。
只要他会汉语,多半就能接上“疑是地上霜”。
不知道李白在世的时候,有没有预料到这些?
他这个人是很纠结的,有时候说自己的志向是当大官、做大干部,轰轰烈烈干一场大事。
有时候他又说自己的志向是搞文学,做研究: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前一个志向,他没有实现。但后一个志向,他是超额完成了。
所谓“垂辉映千春”,他已经辉映了1300年的春秋了,还会继续光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