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心理看教育

透过心理看教育-捅破心理和教育那层纸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431人  刘启辉教书匠

        自古心理和教育不分家!

        个中道理非常明显,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而教育无非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不懂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过程,何谈教育!

        其实家庭教育也罢,学校教育也好,作为家长和教师确实要学习。为人父母者,如果不学习,要么就是受原生家庭影响,直接复制父母的教养方式,要么就是从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运气好一点,就把孩子养好了。否则,就误伤了孩子。一个人想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那是需要不断成长的。记得有位家长跟我说,小时候我妈脾气暴躁,待我们兄妹几个很不好,非打即骂。我小时候暗暗发誓,我长大之后一定不要像我妈那样教育孩子。可是,刘老师!每次打完孩子我才想起这句话,经常懊恼不已。

        父母这样,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也是人。是人!背后就有其原生家庭和特定的成长经历。不经历学习或者说学习不深刻的教师,行为做事就一定会有深深的个人印刻。不学习、不成长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凭着感觉(原生家庭影响)和经验带班、教学。

        随着80后、90后开始为人父母,他们的学习意识已经增强了不少,学习成为了年轻父母的刚需。需求客观存在,但却不见得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一方面家庭教育给人感觉门槛很低,从事家庭教育的人鱼龙混杂。有些胆肥的人,听过别人一次课就敢依葫芦画瓢四处讲课。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利用家长的焦虑心态,搞一些类似知识传销的门道,坑蒙拐骗了不少家长的钱财。

        记得有一次我从北京出差回来,买的是软卧。刚进卧铺房间,就听一位中年乘客对一个年轻女子讲家庭教育。说自己在青岛做了好多年的家庭教育,寒暄几句,几乎没有交集,我只能笑笑。他看我感兴趣,还送了一本号称他们公司老总写的书给我,我就留意了一下这家公司。也是巧了,过了没多久,有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提到自己很纠结要不要继续听家庭教育课。原来来访者之前听了一家公司的家庭教育课,第一次课程还好,两天的课程七百元。进阶课就提高到了五六千元,高阶课程竟然要好几万。仔细了解一下,里头套路很深,巧的是竟然是我火车上遇到那中年人所在的公司。哎!只能长叹一声!

        至于教师,绝大部分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考教师资格证最后进入教师队伍的。无论是大学时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是考教师资格证时涉及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明白人都知道,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学起不到多少作用,反而给那些新手老师一个不好的印象,觉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用。却不知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潜心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无他,就因为融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师,一定能玩转教学和管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