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

三十年前的高考

2018-06-01  本文已影响5人  胡二2

1988年。

到五月中旬,学校举行了毕业考试,也是高考预选,考完后,毕业的毕业离校,上线的留下来参加高考。

高考预选完后,学校里马上组织阅卷和统计分数,大家将行李暂时拿回去了。

我回到家里,家里田正插秧,我站在田埂上,和父亲说,如果考不上,就复读一年,或者去当兵考军校。

父亲同意了。

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心了。

在第三天上午,听说学校预先的分数已经出来了,我和几个同学到了学校,在教务处查到自己的分数,444分,在班上排第31名,算是差不多。同去的一个女同学没能上线,有些不信,再去查,还是如此,原来在来的路上有说有笑,一下子就没有什么话了。

学校高三原来有九个班六七百人,预选过后,一下子淘汰掉三分之一,我们班最后留下来只有四十六七个同学。

在预选之前,高三的复习也基本结束了。预选过后,只是将复习过的内容再梳理一遍,除了高考,复习与考试的紧张程度比预选之前要小一些,但各人背上的压力可能还存在。

预选过后,我也没有什么压力,抱着考得上就考考不上也没有关系这样的一种心情等待高考。

到六月底,高考前的十天开始,已经不安排上课了,让大家自由复习,老师偶尔过来转转,问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坐下来聊聊天。

六月底七月份初正是长江一带梅雨季节过后的酷热天气,教室里开电扇还很热,有的同学则到外面走廊上看书,有的跑到树阴底下,市区里的同学则早上过来看看,没有什么事就回家复习。

大家在等待黑色的七月到来。

1988年的夏天特别的热,从六月底,我们就开始在楼顶上露宿。到七月六号时,最高气温已经升到摄氏四十一度了,就是当天最低的温度,也在三十六七度,中午时地面晒得发白,黄昏过后,提一桶水到楼顶上浇下去,“滋”的一下,水都变成了汽,蒸发的水分让湿度大了起来,显得更热了。

高考之前,学校通知同学凡家里有台扇的可以将台扇带进考场。

在考试的几天里,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骑自行车走过一片杨树林,到江边静静地站上一会儿,返回去吃完早饭就开始准备考试,一进教室,就开始去做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下午天气热得厉害,有的同学带了个毛巾搭在肩上擦汗,我觉得这样比较繁琐,汗流下来后,就撩起身上的汗衫,往脸上一抹,然后继续答题。可能有些紧张,不觉得怎么艰苦。

语文和化学平时还可以,但考得是非常的艰难,语文的作文是《习惯》,看似简单的题目,写不好就会跑远;化学最后考了一个有机盐的题,已经超出了当时教材的范围,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上面,也没有做出来,最后出来后,碰到已经看过试卷的老师,说是草酸铁。

考数学之前,在后坝街小学里吃早餐,碰到二楼一个学习非常用功的女孩拿了一道数学题来找我,我看了一下,一分钟就帮他做了出来,感觉非常好。考数学时,进了考场之后,有五分钟的看卷时间,我看了一下填空题和选择题,在心里将它们都算了出来,等监考老师一声开始,就飞快地填上,做完全部数学试卷,大概用了45分钟时间,出来之后,发现还有比我做得更快的,柯学莎只花30分钟就全部做完了。考完一门课出来后,便从认识的监考老师那里借来试卷,马上核对自己做过的答案,估个大概的分数出来。

考到最后一天时,父亲也到武穴来了,怕影响我考试,不敢过来见,直到考试完后。考完最后一门课生物,心里想着一切都结束了,所有的都成定局,没有和其他同学一起议论考得怎么样,一个人从学校里走了出来。

走在后坝街上,太阳正毒。

后坝街街面上的青石板晒得滚烫滚烫的,街上的旧房子在太阳底下白晃晃的有些刺眼,两边的铺子将原来撑起的门帘放了下来,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我背着书包走在后坝街上,感觉却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从学校回来走过这里。一口憋了十二年的气终于释放了出来,不去考虑后面的事情,想着不用起早贪黑的上学了,不用辛苦地坐在教室里,我成一个社会的自由人了,为了高考所受的苦和累,连同长期紧绷的心一下子松了下来,心里顿时变得空荡荡的,在后坝街几十米的路上,感觉是过去没有的一种非常的虚空,就只想着要把所有的书烧掉把书包丢进街旁的垃圾堆里,不要让我再看到将命运拴在上面的课本,到这时,大脑已经变得和白痴一样的空白,至于将来,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1988年是很好的一年,在中国叫龙年,在十二生肖之中,龙是神物,有一部电影叫《龙年警官》,对我来说,1988年,在寻求蜕变成龙的过程中,我中学毕业了。

后记:我进学校的时候大概在全县150名,毕业的时候全校120名,全县大概180名的样子,那年全省招生29000人左右(所有包括电大),我估计分数在523,填志愿时有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第四批直接空了,想的是那里好玩就填那里(我后来遇到一个女同学也是这样)。

7月19号晚上,我去教育局查了成绩,522分(总分710,这个成绩拿到现在,也还可以)。

数学116

语文72

英语78

化学72

物理78

政治60

生物46

其实语文和化学平时还非常不错,但没有考好。

高二期末我在班上70多人中排倒数第10名,高考过后应该是第14名,个人觉得还可以。

回想起来,真正学习也就高三前三个月时间,在上课复习的时候,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节奏。数学把高中所有教材上课后所有的练题独立的做一次,很快过一遍,化学找同学借了本辅导书,几乎全部抄了下来,感觉抄完之后,化学可以不用学什么了,政治和英语就是跟上复习的节奏,物理和生物是短板,尽量搞清楚。

三个月之后,成绩在班上从60多名提高到42名,觉得还可以,最好的28名。

不过,最后一年还是非常累的,不管如何,走出去是首要目标。

一晃眼,三十年过去了,高考时间也从7月789三天,提前到6月789三天,原来的精英教育也变得普及了,原来全国大概50万招生计划,现在全国硕士一年招生都不止这个数字了,现在扩大到7-800万,(我样那所学校当年全国招120人,现在招几千人),大学扩招直接带来的是质量的泡沫化,说句实在话,现在二本的学生质量太差了,职业院校基本不用说,这样的成绩在大学基本都是混时间。

(我在外企上班的时候,下面有个文员,大专学历,给他30块钱,让她发给9个人,然后多的给我,竟然问:“我怎么发?”

后来还招了几个见习管理,我给他们讲工作内容,讲完后确认是否明白,回复都明白,我让他们操作一遍,竟然直接告诉我不会。)

我想起了康生说郭沫若的话:我用脚趾头写字都比他强。

沈从文小学毕业,钱穆师范毕业,现在博士后也难望其项背。

大概如此。               

16年我在宜昌,遇到从初中和高中都是同学的吕小辉,聊起现在的高考,不明白,原来招的那么少,也没有感觉紧张,现在招那么多的人,为什么高考越来越紧张,学生学习越辛苦?

不是很明白。

以此纪念三十年前的高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