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慢”的时候在讨论什么?
有时候是需要一些和自己过不去的能力的,如果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会说。为什么没有主语,没头没尾的,总觉得别扭。我也是想过加上主语的,当我们讨论“慢”的时候在讨论什么?可是,哪知道“们”在哪里?那再改进改进?变成是我,也只是我好了,这也未免太自恋了些吧。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题目。矛盾在于,这永远是在对比之中的事,分不清我,也分不清我们。
怎么说呢?看一个简单的对立,慢总是在快的衬托下显得慢(请不要理会我这种转牛角尖似的逻辑,只是它刚好再这么想),可能是和别人对比,大学临近毕业,不考研的同学很多在匆匆忙忙找着工作,有的人也丝毫不着急,慢下来去看这个问题,这时候的慢是在别人的衬托之中;匆匆忙忙忙了一阵子,突然有了一阵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光,这时候的慢在和自己比较,当然最近比较魔怔,说到这画面就突然转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最早的关于灵魂的三段论,灵魂可以和一个城邦一样,分层级,分为欲望,理性,和意气,对于这个,我看到过一遍文章,可以用一副画面来解释,想象人是一艘大船,上面有三只猴子“理性”“欲望”“意气”,“理性”的猴子在掌舵,“欲望”的猴子就想着玩耍,“意气”的猴子维护秩序,其实这些感受,我们在生活中也多多少少感受的到,有时候,是理智的决策,有时候,多多少少想放纵着情绪,有时候光是纠结已经竭尽全力了,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我真分不清是“我”还是我们,好在这个,不那么重要,比这重要的是意义。
讨论“慢”的时候在讨论什么?还有一种对比是在一个更大的时间维度上。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天黑的时候才会起飞”,密涅瓦就是智慧女神,大概是想说智慧只有才文明衰退的时候才会出现,我不会觉得自己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但是自己有收获就觉得已经足够,这真的是一种对比的艺术啊。其实讲到刚才,一直就在讲,“慢”只有在“快”的对比中才有那样的意向,那反过来,“快”是不是只有在“慢”的对比下才更有意义?
我们生活中其实有不少场景强调慢的意义,也许是我们就是处在这么一个信息爆炸,各方面发展迅速的时代,这是整体的氛围,无数的我,无数的我们带来的对比吧。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有一部高评分的悬疑神作《世界奇妙物语》它以极大的脑洞,反转的剧情吸引观众,也有引发思考故事,我知道的里面恰好有那么个故事正好能引起快慢的思考。
讨论“慢”的时候在讨论什么?男主是一个理财公司的业务员,90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时候,虚幻的肥皂泡还没有被吹破,全民都在理财的时代,市场已经极大饱和,业务员不得不去农村拓展业务,人们已经疯狂到哪怕是老太太,对于黄金的投资是毫不犹豫,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业务员坐公交车回家,路上突然不舒服(其实这个时候叫个救护车,叫人帮个忙是极好的,这是一个不会麻烦人的民族)男主下了车,在长椅上休息,这时候一个老太太走过来,说男主是她的儿子,并执意把他领回了家,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儿媳妇和一个可爱的女儿,儿媳妇告诉男主,她婆婆总有点老年痴呆,遇到长的像她死去儿子的人就会领回来。为了表达歉意,她们请他洗澡和吃饭,因为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溪水和河鱼,洗完澡后,男主还和那个小女孩在河边玩耍了一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男主看着河边的水潺潺流去,想起了已经离自己而去的妻子和女儿。晚上男主在这里留宿,照顾着老年痴呆的老人,给她盖好被子,像是伺候着自己的母亲,之后惬意的躺在为他铺好的还带着阳光气息的铺子上,安然的闭上了眼睛,这时候画面一转,原来这只是男主的南柯一梦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男主死前幻想出来的画面,而现在的他,坐在公交站旁的长椅上,旁边一对老年夫妇叫来了警察,原来男主已经死了,由于过度劳累猝死,死的时候很安然。
可能导演是想通过这种画面的反差去留给我们一段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的时代,全球化,技术爆炸(尤其是计算机的摩尔定律),大自然也因为人为的干预,在快速的变化,每天浏览着大量的信息,醒来可能等待的是大量的事情,可能这是充实的忙碌,但也会情不自禁的期待那种难得闲暇的感觉吧。期待忙了一天,回到家的时候是自由的,陪伴着喜欢的人,轻轻松松做着喜欢的事。期待在忙完了一阵子,可能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这才是这个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的治愈的感觉吧。
在这一周,给我这种慢的启迪的就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他有一本书,叫做《谢谢你迟到》,这个书名很有意思,他是大记者,这又是一个忙碌的时代,他每天一起床就可能需要约见人。早上的纽约老是堵车,来访者总是迟到,而弗里德曼在别人这段迟到的时光里感到了难得的闲暇的快乐。
我也喜欢这种氛围,最近一直学东西,一直赶作业,周四截止,本来我以为我可能非得熬夜才能去完成这个作业,后来,竟然在周四下午就提前完成了,多了一份难得的闲暇,就像是一个渴了的人喝了一大杯水,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对在“慢”的节奏中,理解“快”还是有些困难,可能,正好出身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过我总觉得这是对的,好比电影发展,在战争年代,人们喜欢看喜剧,卓别林这样的大师,是抚平着一代人的创伤,生活到处都是悲剧,人们总要宣泄对吧。而在这整体生活还过的去的年代,人们又或多或少有了悲剧的情结,这是忆苦思甜也好,居安思危也好,我想,这都是在给我们寻找一个平衡,让我们不要忘了另一种的存在,生活就要丰富多彩,也就是尝尽了百味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