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身材决定孩子的学校?
看到一则新闻:上海某一个小学,在面试新一年学生时,还要面试家长的身材。究其原因,校方认为,家长如果身材不标准,特别是肥胖,就意味着这样的家长自律性差,那么,他的孩子自律性也会差。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是家庭的折射镜。
是不是耸人听闻?是不是想骂娘?是不是觉得学校太变态?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忍,不管外界的非议,学校就坚持自己的考察标准。
想起西安某一个中学超常班选拔学生的时候,就是要面试家长。学校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家庭,家庭是土壤,孩子是种子,学校是阳光,肥沃的土壤加上良好的种子,再加上阳光的哺育,这样,种子就会茁壮成长。
一个孩子的成长跟父母的认知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父母的格局决定着孩子未来成长方向 和发展高度。
02
试想,家长跷着二郎腿,玩着手机,却要求孩子专心学习,有几个孩子能做到?家长嚼着烤肉,抽着香烟,却告知孩子小摊上的东西不卫生,不能吃,有几个孩子信服?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你的行为就是最有力量的话语。
我亲眼看见过一个现象。红灯亮了,奶奶拉着孙子的手硬是急匆匆闯红灯,旁边的车不停躲闪,当时我就摇头:完了完了,老师千百次叮咛的“不能闯红灯”被奶奶一次就打脸了。那个奶奶平时肯定也会给孙子教育:红灯停,绿灯行。但是,这次行为没有造成伤害,那么孩子下一次肯定就会学范奶奶的行为。因为语言的教育是空洞的抽象的,而行为的教育是具体的,感受得到的。
教育孩子确实是天下最难念的一本经,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必须念,谁让孩子是亲生的?
03
我们不能怪怨上海那个学校的苛责,我们应感谢那个学校对我们的提醒,使我们警觉到自己的外在竟然都直接涉及到孩子的上学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身材标准”的家长?
一、多做少说。
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要改变。在赛场上,表面上看是队员和队员的竞争,其实在队员的背后是教练和教练的竞争;在学校里,表面上看是孩子和孩子的竞争,其实,在孩子背后是家长和家长的竞争。
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比如不拖拉,作业认真,那么家长在家里就应该利索干脆,不能一边教训孩子一边自己磨磨蹭蹭。
二、褒贬都要用。
该表扬时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秀或者进步给父母带来的幸福,给家庭带来的自豪。
该批评时不缺斤少两,一定理由充分,义正词严,绝不姑息。以前有个观点,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不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孩子身上明明有缺点的孩子,家长还不分是非再去夸?那不是自欺欺人讳疾忌医吗?难道等到病入膏肓,再去刮骨疗伤?
三、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我有个朋友,她是单位高管,平时非常忙,家务根本顾不上,可以说孩子高三前,她挂面都不会做,家里的油盐酱醋在哪放她都不知道。当孩子到了高三,她为了孩子不去吃街边的垃圾食品,也为了增强营养,竟然开始做饭。网上下载视频,严格按照视频流程操作,每天变化着花样,女儿再也不吃外面的食品了。
还有一个人,为了孩子学奥数,身为大学老师,他买来奥数书籍,潜心钻研,把孩子送进了名校,自己也成了奥数专家,最后竟然办起了培训班,
四、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再美的礼物也比不上你在我身边”。孩子在每天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对他们而言,有时候需要家长倾听,有时候需要家长安抚,有时候需要家长出主意,这时候,我们驰骋在麻将桌上,或者觥筹交错在应酬上,一次两次,孩子从我们身上得不到回应,看不到希望,他就不再依赖我们了。等我们蓦然回首发现孩子身上问题不小时,再去指责时,他们就会反驳: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
我有个同事,在孩子每次重要考试前,在家里不接待所有亲朋好友。曾经因为这样,也受过别人非议。他说:跟孩子教育比起来,我宁可让亲戚误解我。他的孩子长大后非常优秀,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忘记了他曾经的“不懂人情”。
陪伴不是坐在孩子跟前,像一个雕塑。或者跟孩子互不干涉各干各的事。以前跟一个家长沟通过,孩子作业总是打折扣,就让家长坐在旁边看着,结果发现,依然少做几道题。问妈妈咋样陪着?妈妈说:我织毛衣,他做作业。然后我问他做完没?他说完了。我就走了。我生气:你能不能看一下写了哪些内容?
陪伴,不仅是温情脉脉,还应该有的放矢。
五、目标要有阶段性。
孩子跟孩子之间差异大,有的孩子需要改变的就有几个方面。家长跟班主任交流后,就非常认真去改变所有存在的问题。坚持一周后,一般都是身心疲惫两败俱伤。孩子一个方面都没明显进步,家长却觉得精疲力竭。为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孩子存在的问题,得一个个来。比如,第一周提升作业速度。第二周改变书写潦草,第三周改变上课状态。一步步来,才能一个个改变,千万别幻想一周就可以洗头换面灿然一新。打个比方,减肥也不是一个月就能看出来,得积攒到一定的消耗,身材自然就苗条了。
每一滴汗水落到地上都会掷地有声,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印证今天的脚步。
我的公众号:卉草青青(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