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小说,科幻现实理想灵异 科幻 诗句 情感 人生

再谈“伪科幻”

2024-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旭鹰

上次发表《“伪科幻”之浅谈》后,有朋友对我将“伪科幻”与“硬科幻”相联系提出质疑,认为我至少应该说明是“个人看法”,这种将“伪科幻”与“硬科幻”来分类的方法并不严谨。

其实,我之所以如此说,是鉴于网络文学界与科幻文学界一些新的争议和动态而言。当然,我所谈的都是个人之见,但相信未来文学历史中,我的个人之见会有一定参考价值。

今天,我将具体说明为何我要打破传统观点,将“伪科幻”与“硬科幻”两个不同类别的名词联系在一起。

首先要说明,“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分类,起源亦不可考,主要是源于某些人强调科幻应注重已掌握的科学理念与科学逻辑,以此形成科学性,并将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定为硬科学的标准。同时,他们认为社科类人文科学属于软科学,这类以人性、精神、信仰、理念以及社会制度发展为内涵的科幻小说过于注重人文性、文学性而(硬)科学性不足,所以属于“软科幻”。

“硬科幻”主张的偏激者,还曾经倡导越科学越是硬科幻,越人性越是软科幻。他们认为,科学是反人性的东西,多一分科学便少一分人性,反之亦然。

这样主张的结果,会导致科幻小说逐渐向科普作品发展,而且文艺性也会逐渐减低,最终很可能让“硬科幻”作品被排除出文艺圈之外。所以就连某些“硬科幻”主张者也叫停了这种倡导,他们可不想离开文艺圈。

而对于被列为“软科幻”的作家来说,大部分人不接受“软科幻”的说法。尤其是“软科幻”与“Science Fantasy”(科学奇幻)结合愈加密切后,赋予了科幻小说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宇宙时空等超现代科学理念的发展,更是为人文科学作品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真正实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大融合。

“软科幻”比起“硬科幻”作品在国际科幻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欢迎,“软科幻”对时空科学、宇宙科学、分子科学等诸多科学理论的引入,也让“软科幻”丝毫不“软”。

但也正是这种结合的出现,又引发了“真科幻”与“伪科幻”之争,主要原因在于“Science Fantasy”的独特性。

以《超人》《星球大战》《忍者神龟》《变形金刚》为代表的“Science Fantasy”其实翻译过来应该是“科学幻想”,更确切来说它们是更加注重幻想成分的科学幻想小说,甚至试图以科学幻想小说解释人类文化中的一切因素。

比如,他们以外星人及外星文明来解释所谓的神灵鬼怪;以平行时空论来解释阴间;以物质不灭论解释物体的转化;以分子间隔的掌控来解释巨化术与缩小术;以幻影科技和分子改变术来解释变身术等等。

这些尝试触怒了某些科学主义者,因为他们长期以来是想用现有科学否定过去和未来的某些事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如果根据现有科学推断,根本就没有实践的可能,那也就不存在任何真理,便可以完全否定。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证明没有用于检验的实践,就可以彻底否认某些事物。

所以,在他们看来,根据现在掌握的科学,外星人不存在、人类历史上记载的传说不存在、人类追求的理想国不存在、人类畏惧的未来毁灭性灾难不存在,甚至连红色信仰的终极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因为没有可以进行检验的实践啊!

偏偏“Science Fantasy”却提出了“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我们还没有掌握的检验手段,没有不能进行检验的事物。

这类作品赋予了读者无限想象、探索、追求的空间,让广大青少年耳目一新,让过去封建迷信中高高在上或者令人恐惧的传说,变成了外星人与地球互动的故事,变成了正邪斗争的宇宙史,仿佛触手可及。

最可恶的是,“Science Fantasy”的创作者完全无视现有的科学规律,以已验证和尚未验证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大胆且不受现有科学知识约束的文艺创作,并得到了广泛欢迎。另外,像《星球大战》等作品中的某些因素在当时看来是荒诞的,却在现代变成了现实。

所以国内的“硬科幻”主张者绝对不承认“Science

Fantasy”是“科学幻想”,由此产生了“科学奇幻”这一名词,但是如同“软科幻”一词般,它并未被此类创作者所接受。

随着时代发展,“Science

Fantasy”与原来的“软科幻”作品结合后,无论科学因素、文学创意,还是人文探索、人性研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对“硬科幻”更具挑战性。

于是,“硬科幻”变成了“真科幻”,而与“Science

Fantasy”相融合的“软科幻”,又被指责为“伪科幻”(假科幻)。

这样的指责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不少“硬科幻”文艺作品只是出现了现有科技无法证实的创意,也会被指责为“伪科幻”。

如此一来,科幻界“伪科幻”作品越来越多,“伪科幻”读者也越来越多,影响力日益增大。

最后,不满“软科幻”与“科学奇幻”说法的部分科幻作家,干脆自称“伪科幻”作家。

这里的“伪”不再是“假”的意思,而是“假装”,就是我假装跟你们“硬科幻”一样打造传统科幻作品,假装跟你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的科幻作品却是你们所畏惧的包含更多因素的新型科幻作品,比所谓“真科幻”更受欢迎的“伪科幻”作品。

即便如此,在我个人看来,自称“伪科幻”的作品中,其实不少还是建立在现有科学技术与科学逻辑,以科学发展预测为主要特色的科幻作品,它们还是属于“硬科幻”作品。

与之相对应,打造科学时空环境,不拘泥于科学逻辑,将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融为一体,以宏大磅礴的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作为作品背景,表现丰富想象力,进而体现人性、社会、信仰、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冲突和探索,最终潜移默化地来宣传主创者认同的精神与信仰的这类作品,才是将“软科幻”与“Science Fantasy”融为一体的“伪科幻”作品。这是更适合文史类作家发挥长处的科幻领域。

相当部分新型科幻作家眼里只有“硬科幻”与“伪科幻”。我相信这两大类也会是未来科幻分类的重要类型。其他“真科幻”、“软科幻”、“科学奇幻”等说法迟早会声音越来越小。

另外,我始终相信,“伪科幻”文艺领域是未来文化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是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之一,更是我国文艺工作者需要关注与重视的新型文化领域。

“伪科幻”领域必将是验证我们能否坚定文化自信、能否秉持开放包容、能否坚持守正创新的最佳考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