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一上就成爆文的简书首页不发文,你养我啊?

对别人吹毛求疵,对自己避重就轻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2人  惊木
图片来自Pexels

前两天逛知乎的时候,无意中推荐的一个问题吸引了我的眼球,标题是“东北人被黑是因为什么呢?”一时好奇便点了进去,跟所有的问题一样,两极分化很明显,诋毁的依旧在诋毁,澄清的依旧在澄清。

在发表我的观点之前,我也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的言论,就能武断的代表一群人了?

 

图片来自Pexels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分为两个。

第一个,我们病态的去习惯以偏概全了,渣子哪个地方都有,仅仅因为一小波人的堕落就自主的拿去代表大多数,这种做法都知道是不对的,我们更加习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不管是从教材上,还是影视剧里,对东北的印象都是“北大仓”“黑土地”“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再加上近几年,直播喊麦的老铁双击666文化,给东北这个地方平添了更多的关注度。

关注多了,人气旺了,自然说好说坏的都有,要是一不小心再来点负面消息,齐活儿!就像被戳到了某个兴奋点一样!地图炮一开,想怎么轰就这么轰,反正说话不用负责,自热也就想咋说就咋说了!

听的多了,看的多了,也就没人管他是真是假了,都在喷,都在骂,那我也吐口唾沫凑凑热闹吧!于是所谓的地域黑就这么来了。

图片来自Pexels

第二个,固有思维,也可以叫惯性思维。暂时撇开地域黑不谈,咱们一直以来对东北人的印象是什么?

够直爽、够豪气、够意思等等。有人总结说:要不是活雷锋要不是黑社会。

既然这样“打铁卖粮—各行一行”,咱也不是一条道上的,所以也基本遇不到“社会人”,那剩下的都是“活雷锋”了呗!

还记得大学那会儿,有两个室友老家就是哈尔滨的,同居一个屋檐下好几年,相处的十分融洽,除了口音被带跑偏了之外,其他确实跟一直以来的印象一样,豪爽,有话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但是呢!我还是要说但是!

毕业这么多年,也去了好些地方,零零散散也遇到过不少东北人。

说句不负责人的话:东北人出了东北,甚至说过了北方,那就不叫东北人了,只能叫他会说东北话的普通人,不能因为他的口音擅自加个“东北”的前缀,他代表不了。

这话没别的意思,打个比方:“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偏偏这个淮北的橘子,又被没吃过淮南橘子的人吃到了,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橘子都难吃。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道理,总之呢,东北人这三个字最好不要当名词了,解放前还有东四省呢,何不改为形容词?

例如这样:东北人≠说东北话的人≠你想象的东北人

 

为什么最后要加个你想象中的呢?

就如标题一样,我们总想着改变别人,想让别人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了自己;一直在要求别人,对自身却不闻不问。

 

偏见来着于自我,傲慢来自于自负;傲慢与偏见,终会将自己推入无尽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图片来自Pexels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