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父亲,您为什么这样伤感?

2018-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春江独钓翁

一天晚上我和几位老同学聚餐,高兴之余多饮了几杯,不胜酒力的我回家后十点多就上床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发现,昨天晚上二弟在微信"合家欢"(家庭微信群)留言:ꪣ父亲今晚精神很差,说话语无伦次,哭得很伤心,精神似乎不如往日,是否需要带父亲上医院找医生问诊?我心里嘀咕,前天晚上我陪父亲看电视,他都好好的,况且,他刚在前半个月住院回来,莫非病情又有反复?当我匆匆赶到父亲住所时发现,一切正常,身体没有任何异样。

父亲今年86岁;母亲享年84岁,于2015年病故。俗话说,"男大七,女大一"的婚姻组合是最好的,恰好,我母亲比父亲的年龄大一岁,育有四子,我是老大,四兄弟成年后都成为了公务员,在外人的眼里,咱们的家庭是幸福的。

的确,我父亲这辈子应该算在幸福之列。他出身于农村,却在二十岁就洗脚上田当上了国家干部。虽然他在体制内干到退休时也只是个正科级,但凭着他的老实、本分,一辈子也算过得顺畅。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活得很有尊严而且颇为自豪的。他自己不知重复说过多少次,他说:自己读书不够三年,且不连贯,但经过自学,却能打得一手好算盘,并且可以出一篇不错的讲话稿,在职场上能应付自如。

他知识的获得来自于他的小聪明和勤奋好学。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三大名著,还有中国通史等读本就是在他工作单位宿舍的抽屉里,那时我才十三岁,在我眼里父亲是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年仅二十多岁,在某个山村主持土地改革会议的一次经历。会议过程中,一只老虎不声不响地走进了会场,顷刻引起全场人员的惊恐与慌乱。此时,我父亲镇定而迅速地指挥在场人员不要走散,并随手检起地面上一块砖头,把桌面拍得啪啪响。那老虎大概误以为是枪炮声,便灰溜溜地跑了。父亲因此而名震一方。

土改结束后,和他一起出道的数名土改队员都又返回了农村务农,而父亲则转到了地方粮食管理所,当上了一名粮食售货员。凭着他勤奋和责心强,不足而立之年就当上了粮食管理所副主任,后来还当上了县里的正科级干部,这段经历让父亲自豪一生。他的理由很朴素:一是以他同村,同辈份的人比,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也算"出人头地"。二是自己出身贫寒,能有薪水领,吃得饱穿得暖。三是也算受人尊重。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培养了四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稳定的职业,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这件事他会常常对人提起,而且脸上总会泛起惬意的笑容。

但是,父亲的说法,母亲并不以为然。母亲常对我们说,若不是我壮着你父亲的胆,你父亲将一事无成。母亲所举的例,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其一,5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曾经参加土改运动的父亲就跃跃欲试要回农村领一份田地务农。只有母亲眼光独到,坚决不同意他的做法,可幸的是,这竟然成就了父亲后来的事业。与他同时参加土改的几个队员,因不舍得家乡分得的一亩几分田,最终一辈子扎根了农村。其二,儿子们就业问题也得益于母亲独到的眼光和远见。我高中毕业后父亲给我的人生规划是学门手艺,做个木匠。而母亲则提议父亲利用他的人脉关系,给我谋份代课教师职业,最终如愿以偿,为我后来人生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二弟高中毕业想入伍当兵,但是因为大姑妈的家庭成份高而通不过政审关,这事也在母亲的据理力争下办妥了。其三,八十年代初,国家有政策照顾阅历长,家庭生活相对困难的干部家属农转非(非农村人口),父亲认为自己的资历不够而不敢申请。那时,父亲也是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鼓起勇气,最终办成此事。

如上例子不胜枚举。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相处总体是和谐的。母亲虽然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与父亲的国家干部身份有反差,但是从未听说过父亲的绯闻。母亲的话父亲总是言听计从,在家里,母亲是主心骨,许多事情都由母亲筹划。更加难得的是在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每到农忙时,父亲总是抽空回来,帮母亲一起耕种。父亲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母亲朴素的爱是不可否认的。

父亲和母亲也有龃龉的时候。那是发生在父母亲的晚年。由于四个儿子都不在父母身边工作和生活,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儿子们合议,为父母请了保姆。前几任相处都不错,唯独现任保母年龄偏大,六十多岁,也许是阅历接近,父亲跟她比较有话说,这时候母亲就开始产生一些误解,常常与父亲有些磨擦。母亲直到临终前,对此事都未能释怀。

母亲辞世后,父亲十分悲伤,也许是因母亲病亡的刺激,第二年,父亲也因轻度中风导至了右手失控、头脑有些糊涂的后遗症,身体更加虚弱。

为了照顾好父亲的晚年,我们四兄弟商量,按人头凑了些钱,加上父母亲的一些积蓄,在我们四兄弟生活的城市购买了一套二房一厅的居室让父亲养老。房子是舒适的,保姆还是原来的保姆,兄弟们对他生活和身体的照顾是无微不致的,也经常抽空去陪伴他,但是,哭却成了父亲的常态。他每当有些不如意或想起某些往事便痛哭失声。每每此时,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这个婆仔(指我母亲)为什么要走得这么快?为什么不让我先走?”可想而知,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每当听到父亲痛哭时的自言自语,也勾起我对母亲的怀念。

有人说,人生是一趟开往终点的列车,也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旅行,两种说法其实都有道理。是列车总有人在中途下站;是旅行,便不只有美景,身心劳累与遗憾都会相伴其中,正如母亲的遗憾(其实是一种猜疑)。因此,人生不可能永远在路上,对沿路相伴的人,即使中途下车,虽有不舍,也只能挥手道别,自己的路也终将会走完。只可惜父亲如今思维不清晰,很难领悟当中的道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