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初恋故事三人主席团

“衣冠禽兽”是如何蜕变成的?

2019-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色归读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末陈汝元所著的话本《金莲记》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chuān yú,打洞穿墙行窃。”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的《辞海》关于此词条的解释:“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在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有“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一句,此句中“衣冠禽兽”的用法同样符合《辞海》的解释。

可见,“衣冠禽兽”这个词在通常场合下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甚至是严厉斥责、骂人的话。说起衣冠禽兽这个词,很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大串类似的不太好的词,如道貌岸然、人面兽心、无耻之徒等。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说一个人衣冠禽兽就等于指正其良心败坏,阴险狡诈,或者说就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

实际上,“衣冠禽兽”这个词近现代的意思与其本源意义已经大相径庭,最初它说的是明朝官员的官府上的飞禽和走兽的服饰标记,基本上是一个中性带褒义的词。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很早就有依据服饰的不同图案以及颜色对应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官员品级等的规定。比如只有皇帝能穿明黄色朝袍,其他人包括太子也不能穿;在图案上皇帝才能穿龙袍,太子只能穿蟒袍。皇帝、太子以外的其他官员,在服饰上也有严格区分。朝廷上的文武百官,衣服上绣的动物种类或图案也不一样。而且文官跟武官的官服也不能混穿的,这都是有很严格的等级限制。

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上绣飞禽,武官官服上绘走兽。品级不同,所绣的飞禽和走兽也不同。明、清两代,官员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官服补子,也称“背胸”或“胸背”。因为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

明朝规制,文官从一品到九品,分别绣制仙鹤、锦鸡、孔雀、云燕、白鹇(xián)、鹭鸶、鸳鸯、黄鹂、鹌鹑。武官一品和二品绣狮子;六品和七品绣彪;三品、四品、五品、八品、九品分别绣老虎、豹子、熊、犀牛、海马等等。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你看官员朝服前胸、后背上的补子,都是用包括金银线在内的各种彩线绣制,光闪闪的飞禽走兽图案,代表各自大小不等的权力。有位居中枢的首辅、辅政大臣,有掌管一方的地方督抚,就是县太爷、县丞、把总等这些低级别的官员在老百姓中间也是威风凛凛。

当时描述这些官员“衣冠禽兽”,就是说他们的官服很亮眼、气派,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可谓“光宗耀祖”,语含赞美、令人羡慕之意。

“衣冠禽兽”中的“衣冠”,指衣服和头冠,在古代通常指士以上的服装,如缙绅、名门世族子弟等。大诗人杜甫在其《梦李白二首·其二》中“冠盖满京华”一句,其 中的“冠盖”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指达官士人,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都挤满了大街。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所咏的“晋代衣冠成古丘”中的“衣冠”也是这意思。“禽兽”者,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后用以比喻行为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

明朝到了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反而是官场贪渎成风,文官爱钱,武将惜死。无论是京官还是外官,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他们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结果声名狼藉,被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被赋予了贬义,老百姓就挪揄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外表似君子,内心似虎狼等禽兽一样没有人性,卑劣不堪。

其实,在当时已有一个成语“衣冠枭獍”接近“衣冠禽兽”蜕变后的意思,就是指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衣冠枭獍”中的“”,传说中是一种极其凶恶的鸟,这种鸟极其凶残,为了存活不惜吃掉其生母;獍,古书上说的一种长得似虎、豹的猛兽,据说长大后食其父。

所以“衣冠枭獍”这个词已足表达类似的意思,或许“衣冠禽兽”更有即视感、更能发泄老百姓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愤恨,这个词很快流传开来,“衣冠枭獍”反而几乎被人忘却不用了,衣冠禽兽就蜕变成一个老百姓广泛应用的贬义词。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明朝系列:

1、面子误国——大明末代天子崇祯皇帝的宿命

2、从神童到帝师的张居正为什么死后差点被掘坟?

3、“衣冠禽兽”是如何蜕变成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