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住
无住前提是空、是静。
空、静不是自己想做到空的空,也不是自己想做到静的静。空、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空、自然而然发生的静。自己想努力做到空,感觉到空了,那不是真空;自己想努力做到静,感觉到静了,那不是真静。
如:就像庖丁解牛。想努力做到庖丁一样去解牛,外在看可能和庖丁的一样,但实际完全不一样。因为庖丁是自然而然地那样去解牛,而不是想着如何去更好地解牛。自然而然发生的才有可能是真的,努力想做到的都是自己骗自己。
就像站樁的松。努力想做到松,自己也感觉到了松,那不是真正的松。真正的松是一站就自然而然地松了,都不用去想如何松。这就是感受的作用。是自己做到了后感觉到了,哦原来这就是松,而不是先理解了松然后再去努力做到松。
这需要时间和功夫,功夫下到了,松自然而然就有了,而不是自己努力想达到松而松的松。即站樁站到有一天师傅教的口诀都忘了,不用想,一站就是口诀说的那样,就是到了。空、静也是如此。
修行都在自己心里。真正的心不是肉心,是肉心以外的心。肉心里总是有纷争,善恶的纷争,该做与不该做的纷争,想与不想的纷争。在纷争上下功夫的原因是当看清自己所有纷争后,还能坚守那个善,功夫下到了时间够久,那个真正不动的空、静的心外心自己就出来了。
她一直是不动的、一直是空的、一直是静的,不用自己想着去不动,不用自己去想着空,不用自己去想着静。因为她本来就是那样的,不需要去努力做到什么,她本就是那样。自己需要做到就是找到她就可以了。她就像个不动的第三者,时时刻刻站在那儿着看自己肉心里的善恶打架,纷争。就像个安详的老人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顽皮、打架,没有任何评价只有欢喜。当孩子打的确实不可开交时,老人家只要往两个孩子中间一站,孩子自然就安静了。平时不劝是因为老人知道孩子长大的过程就该如此,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长大,最后才能和自己一样。
心里有三个自己而不是两个。能自然而然地看到第三个,空、静就有了。善恶双方打倒任何一方而有的空、静都是不完整的。空、静里有善有恶,但又不只是有善、有恶。
努力做到无住是假的,但还得那样去做,当做到有一天突然感觉到 哦 原来这就是无住,然后把无住是什么都忘记了,不用去想怎么才能做到无住,而无住无时无刻还都在,才有可能是真的无住。
一切的原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需要任何方法去努力做到的,或需要去想才有的,那时候才有可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