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月城

我说,你们对“读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123人  叨叨的简书

真的,在这个年代,“读书”已经被神化了。

每年读书日,媒体就会出一个什么读书统计,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均年读书量,然后痛心疾首我们中国人太浮躁没文化;那些打着“文化”、“读书”标签的微信公众号,隔三岔五地发些“读过书的人颜值都比较高”、“读书和不读书的女人差在哪?”,给人一种读书比整容还厉害的样子;还有现在搞自我介绍,无论相亲还是入职,都要说自己“爱读书、爱旅行”,毕竟这年代,谁不是一个文艺有气质的宝宝呢?

看了这么多,我只想说,你们是不是对“读书”这项活动有什么误解?读书,就等于有文化、有气质、有美好的品格?

<h3>不是每一本书都是红楼梦、PHP程序设计</h3>

人们把读书看得很高,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代表,蕴藏着人类的智慧。

我常常很感慨人类发明了文字这件事。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曾经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和发现得以长时间地得到保存,并且传播到千里之外也不会有任何的损耗。可以说,人类文明能达到今天这种程度,文字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正是因为文字的“魔力”,作为文字的载体——书籍在人类社会上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识字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要求。通过读书,我们能够快速了解前人通过探索得到的理论、经验,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和推导的。这就使得那些曾经困扰天才的难题,今天小学生也能解出来(谁能想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竟然会因为根号2的发现而杀人?)。

但是在今天,书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递知识和思考了。

去书店逛一圈你就会发现,放在门口的推荐书籍超过一半都是属于娱乐和灵修类的,比如明星出的自传(感觉也是写真),教你怎么在自己现在很穷而且在目所能及的时间内都很穷的情况下保持正能量,还有明显地以休闲、消遣为导向的小说。这些书的出版,是出版界的进步,也是社会包容度提高的表现。谁说读书就必须得思考人生社会,学习科学知识?我看偶像的书感觉到快乐,这也是书能带给人们的好处呀!

所以,真的别把读书和什么文艺、有气质、为人类社会殚精竭虑联系在一起了。书有百种,人也有不同的阅读需求。笼统地将“读书”和那些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联系在一起,灌输这种简单肤浅的逻辑,只会让大家更看不下能那些需要深刻思考和理解的好书了。

<h3>读书是为了装逼?</h3>

“我读书的意义就是不想有一天看到山河壮美的时候,只能说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这种大口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想在浮躁的世界里偶尔做一个不那么庸俗的人”。

上一阵子《中国诗词大会》爆火的时候,上面这个观点出现在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文章中。很多人看了节目和相关文章后,立马也背了几首诗,以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没文化”。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背诗怎么就“不庸俗”了?背名句就是为了能装逼?

还看到一些教育类的文章鼓励作为父母要多读书,因为遇到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就“不会一问三不知偷偷去百度了,而是张口给出答案,分分钟博得小朋友的崇拜”。我想说,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小孩,就真以为读书的目的就是记住知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了。

中国教育尝尝被人诟病,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校的学习强调的是死记硬背,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学数学公式就是为了解题,背古诗词是为了默写,它们在我们眼中都是没有生命、没有美感的知识,唯一作用就是应对考试。所以就算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很多人听到“读书”两个字都会条件反射,产生深深的厌恶。

对于“读书”,另一个极端就是把知识捧得老高,认为知道越多、背得越多,那就越牛逼,越有文化。看风景时必须飙两句古诗,日常生活中各种抛书包,等着旁人夸他一句“你怎么懂这么多!”。但事实上,你让他分析一下逻辑,让他用知识解决一下生活的实际问题,让他说说到底那古诗好在哪,他一下子就变哑炮,啥都说不出来了。

真正的读书、学习知识,首先当然是为了能让自己拥有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从这方面来说,读书是很功利的。所以衷心建议书店把工具书、教辅书、少儿教育书、技能培训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对促进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简直是功德无量。

而在你看了足够多的(好)书,做了足够多的思考后,你的逻辑能力会变强,写作能力提高,会变得敏感,会开始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和别人。这是读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反过来,生活经历的积累,会让你慢慢看懂书上那些以前不理解的句子、情感、逻辑,所以生活也在改变着读书。

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

在高中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明代文学家归有光《项脊轩志》。当时学的时候真没有什么感觉,背完理解完每个字的现代文翻译就算了。

而最近又看到这篇文章,看到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心一下子像被针刺了一样,眼泪立马就涌上来了。我的脑海里满是过去外婆给我煮好吃的、为我打毛衣的场景,而她已经去世6年了。她家楼下的花园还是以前的样子吗?那些曾经和她在花园聊天的老太太老爷爷还活着吗?在那一刻,我和活在500年前的归有光一样,尝到了物是人非的痛苦和心酸。我以为,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吧。

<h3>首先要做的,是提高阅读的能力</h3>

对于非学术性的书籍,很多人依然觉得看得累、苦,很大原因是阅读能力和所看的书不匹配。比如看小说,看《百年孤独》就比看《小时代》所需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高得多。所以如果在没有一定学习和积累的情况下,贸然拿起《百年孤独》,不仅看不懂,还会对读书产生抵触心理。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专栏作家万维刚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学习的4个重要方法,在我看来同样适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它们分别是:

  1. 只在“学习区”学习。在阅读上,就是要挑那些你70%能看懂,但还有30%的内容要通过反复阅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才能理解的书。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获得阅读乐趣的同时实现进步。

  2. 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打开豆瓣读书,点击“分类浏览”,你会看到非常多图书标签。挑一个你感兴趣的标签,记下里面评价和阅读人数最高的几本书,然后去书店翻翻里面的内容。选择三、四本符合自己目前阅读水平的书,买回家好好看吧!看完一个标签下的书就挑另一个标签,重复以上的工作。这样下来,不仅阅读能力会提高,眼界也会开阔很多,bingo!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在阅读时,随时做笔记,看完一本书,写下总结发到豆瓣简书或者其他社区,和大家一起讨论。既然互联网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学习渠道,当然得好好利用。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手机的普及让碎片式阅读成为了主流,但要阅读逻辑性极强、思想性极高的作品,碎片式阅读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所以我以为,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得给自己留出一整片完整的阅读时间。这时间不用很长,每天半小时其实就足够了。每天进步一点点,很快就会看到效果了。

<h3>最后</h3>读书嘛,就像其它活动一样,既可能让你进步成长,也可能让你变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书呆子”。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书里获得想要的信息(知识),和对世界、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