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非暴力沟通》:是什么蒙蔽了爱?(3)
【时间】:1月4日 /13日 19:30-21:00
【内容】:第2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导读】:徐浅浅
首先,由闯将利用10分钟,带领大家做了看图猜词小游戏。大家争先恐后抢答,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
然后,徐浅浅老师导读,大家积极参与共读、分享身边的故事、讨论、思考、升华思想认识。
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是什么蒙蔽了爱?
我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于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论断、评判、分析、批评、比较?;
②回避责任;
③ 要求、命令;
④ 认为某人“应当得到奖励”或“应当受到罚”。
1、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太多的父母亲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比如“我这么辛苦赚钱供你上学,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们吗?”等等,无休无止地指责孩子们,却不曾想想,孩子的需求是什么?还有恋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异化沟通方式。
2、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批判的一种形式。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大家举例,自己生活中的幸福和开心是如何被比较吞噬了。比如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无条件的关爱本来就是一件极其美好的相遇,却用邻家的孩子比较,让爱蒙尘。
3、回避责任
回避责任,会让自己短时间感觉好一些(情绪欺骗),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大家能正视自己的真正需求,勇敢地表达出来。累了就说累了,不开心就说不开心,不知道的就问,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起责任。
我们可以用“负责人的语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句”。比如,把“不得不做……”更改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
和别人沟通,把责任放到我自己这里,别人看不到指责,看到的是事情原本的样子。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我们为什么会对亲人,朋友等提出那么多要求?因为,我们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那就是——爱!爱!!我们希望被爱!!
我们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
认为“某人应当受到处罚”使我们难以体到心中的爱。如果人们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情是出于恐惧或内疚,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疏远。
个人感悟与实践举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爱的语言表达也是一样的,此时此刻开始爱的表达就是最好的时候。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爱,缺少表达爱的技巧,也就是我们没有掌握更妥当、更满怀真情实意地表达爱的语言——包括文字、发声语言和肢体语言。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女儿高二上学期期末前一个月,全市高中部举行2018级第一次全市联考,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水平,有个大致了解。老师告诉家长和学生,这次考试非常重要,任何学生都不得请假旷考。
可是,考试前一天下午三点左右,女儿突然打来电话,说她不想考试。我问她问什么?她说:“我也说不出来,就是不想考了。妈妈,我从来没有旷考,我也想考,可是,我无法说服自己去参加本次考试。你能帮我请假,不去考试吗?”
我与女儿再三确认,她已经大了,我不赞成她旷考,这并不妨碍我尊重她的旷考选择。请假的事情,我不会越俎代庖,如果她向班主任请好假,我可以去学校把她接回家。
女儿从来没有临阵脱逃,这次为什么要逃,我不赞成她这么去做,心中对女儿这么做也是有些不开心的。当时,真真的有想训斥她的冲动,可是,我转念想,女儿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她突然没有参加考试的力量,肯定是有原因的。此刻,如果我拒绝,如果我否定她的选择,本就处于心里能量低潮的她,处境就会更加艰难。我不可以雪上加霜,对待一个处于困境的人,更何况是我的女儿。我必须,无条件尊重她、包容她、爱她的一切。
于是,我说服自己,我就是一个妈妈而已。一次不考试,没有什么大不了,孩子已经很难过了,我就不能继续给孩子增加焦虑了。
于是,当晚,往返150公里,我从学校连夜把女儿接回家,到家凌晨一点。孩子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等着我们娘俩。
女儿进门一霎那,看到满满一桌子菜,为她准备的菜,她瞬间哭了。我抱着她,“宝贝,一次不考试,没有什么大不了。咱们,全家,今晚好好开心一下,不学习、不考试。看看,你爹准备了满桌的菜,都是你爱吃的。啥也不想,纯玩,好不好?”
“呜呜……妈妈,我以为你们会生气。”女儿边哭边说。
“宝贝,你不考试,有你的理由。妈妈相信你,妈妈爱你,怎么舍得生气?”我搂着女儿,任凭女儿哭泣。任凭女儿坏坏地,故意把她的泪水擦遍我的上衣每一个角落,女儿在我的上衣上到处擦,擦到她自己都笑了。而我,就是任由她任性一回。
转眼两年过去了,如果当初,不是因为读过《非暴力沟通》,我大抵会拒绝女儿,强制要求她参加考试。如果那样,可能会引起一场小至争吵,大致无法估量的意外。
毕竟,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学生不考试,就是任性无理的过分要求。理论上也许是这样,而我认为,我的孩子,不是理论的机器,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必须顾及她的情感,她的感受。
事实上,一切都是因为爱,因为包容,因为有了《非暴力沟通》而变得不一样了。
两年后的现在,当女儿,躺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有你,我真幸福。”我也是非常满足的。
感谢《非暴力沟通》,感谢同舟学院,感谢浅阅深读分院创始人徐浅浅,带给我们如此好的共读时光,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