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成长散文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

【行走太白】拜访龙门石窟,回归一段宁静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59人  王梦凡
龙门石窟,静立伊水之边!

那一日,当我置身于烟雨缥缈的太白山、清澈欢畅的汤峪河,本来应该平静的心反而更加不平静了。

难得的时间间歇,加之方便的交通工具,大大拓展了个体的活动范围,于是再也按捺不住自己一颗四处奔走的心。

就这样,一个类似于“天凉王破”的操作,我便来到了洛阳,并直奔龙门石窟。

过了龙门,便是西山石窟

十年前,去过麦积山石窟;两个月前,又去了敦煌莫高窟,加起来中国的四大石窟已经结缘三个。

与前两次结伴同行不同,这一次我是孤身一人,租了一个讲解器,开始了游览。

一座标准性的桥涵上面,镌刻“龙门”两个大字,我站在下面,细细评味上面的一段段介绍。

原来,这座伊水之边的千年石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皇家石窟;忘记最初开凿于何时,但开凿最集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还是武则天时期的周朝,我更喜欢称之为中断的唐朝。

潜溪寺

每一个石窟,每一尊石像,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故事可能早已失传,而石窟却千年依然。

这龙门的石窟里,大多供奉着“一佛二菩萨”,本尊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一些大一点的石窟,两侧还有佛祖的弟子,迦叶与阿难,以及两天王、两力士。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终于来到标志性的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相传融入了武则天的一些面容,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含蓄而神秘的表情,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

边走边听介绍,有些地方甚至听了两三次,只可惜刚刚过去不到十日,很多便失去了印记。

但看着一个个以“寺”命名的石窟,才知道原来每一个石窟可以说就是一个寺院,每一个石窟内可能就有一个修行的人。在他们看来,石窟仅仅是一个修行的场所而已,只是他们羽化成佛之后,不曾想还有如此多的后人一代代游览膜拜。

柳枝掩映下的部分西山石窟

与西山石窟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价值,东山石窟都逊色了许多,许多游客都直接忽视。而我呢,虽然一时之间也动了不看的念头,却抵不住自己一探究竟的毛病。

东山石窟

既然天远地远的来了,总要到此看上一看,哪怕没有什么惊喜,那又怎样?这边的石窟的确少了许多,小了许多,很多石窟都是空空的,没有了石刻。但是,与邻水而建的西山石窟相比,这里延伸的距离更悠长一些,环境也更安静一些。

香山寺一角

位于龙门东山的香山寺,素有龙门十寺之首之称。沿着一处略显陡峭而蜿蜒的石阶而上,看着栏杆上时不时出现的佛家箴言,不多时便来到了一处极幽静处。

寺庙着实不大,却充满了我所喜欢的强烈的人文气息。

武则天常驾亲游幸,留下“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以“香山居士”之名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常常吟诵与堂下林中;乾隆皇帝写下“龙门几十寺,第一数香山”的诗篇;近代蒋宋也曾在这里避暑,留下了一栋蒋宋别墅。

自在圆通

临出寺门,被天王殿上的对联所吸引,“自在圆通”的横批下,上联书“到处能安皆乐土”;下联云“此心无碍是菩提”,乐土菩提也许就在一念之间。

时间过去,每每品味此联,每每回想此行,总会在烦恼中找到一丝平和,浮躁中寻到一段安静。

这也许,便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便是行走最大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