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菜根谭》
第二卷:
(三十九)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原文: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
当你不幸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你应该忍住悲痛的心情,保持沉着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你跟知心良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犯了什么过失,你应该很亲切诚恳地来规劝他,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他而眼看着他继续错下去。
个人见解:
-1-
读到作者这些话,首先想到的是太难。因为,这些真的太难做到了。另外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也未能亲身体会到这些事情的心情。不过,既然读到这一席话,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幸运。尽管,这些很难做到,但至少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没有经历过,就为以后准备。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经历过,就作为一种提醒。
随着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总会有些朋友误入歧途。
-2-
长这么大,也经历过多次生离死别。不过,想到生离死别,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奶奶的去世。当时,年龄还小,也不懂什么感情,但人本身就是有感情的。所以,自己也很难逃避这种情感的冲击。人总是会死的,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并不懂这个道理,知道人会死,但依然会悲伤。其实,不只是小孩,就算成年人,经历这类事情,也不可能不会有悲痛之情。毕竟,我们都只是常人,很难看破死亡,超越死亡。
记得,当时在读初中,我寄宿在学校,恰逢周末,我走到家门前,看到我家院子里有很多人。突然觉得情况有些不妙。毕竟,家里没事是很少有那么多人的,走到屋檐下,愈发觉得不对劲。当时是谁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当我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就是抱头痛哭。那种悲伤之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不过,现在想想,其实,人很快就会从中恢复过来。毕竟,人都是会死的。当然,当时也不懂这个道理。只是,人自身本来就可以自我治愈。之后的几天,就是关于葬礼的事情了。自己也从中慢慢地恢复过来了。
当人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往往会经历几种心理的变化。首先是震惊、极度痛苦,之后是悲伤、恐惧、然后是逐渐接受,最后是怀念。当然,每个人的阶段会有不同,有些人经历的时间长,有些人经历的时间短。不过,大致都会有这些过程。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在经历类似的事情时,还是能够保持比较沉着的态度的。毕竟,人终归会回到理性上来。另外,从这类事上,我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我们是很难看破死亡的,不过,我们必须接受死亡这一事实。以做到“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
-3-
当朋友犯了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尽管作者本是好意,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朋友误入歧途,但是如果我们直言不讳或者只是讲道理,估计朋友也不会听。劝诫也是一门艺术,这也是我想在此谈论的点。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特别是人的思想。当人到一定年龄之后,三观基本已经稳定了,他们自己做事也会有自己的一些原则和想法。而这时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时极为困难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规劝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能只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个人。
因此,在劝诫朋友的时候,应该先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这是很关键的。如果,彼此之间都不了解,就直接提出一些建议,只是为了劝诫而劝说,这几乎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要先沟通,并且是真诚的沟通,这样对方才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才会放下内心的设防来沟通。
当然,沟通之后也不能急于提出批评而是要仔细想一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方应该怎么做?而对方是否又能接受我们的建议呢?
尽管改变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试试。当然,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改变一个人,而是做到理解一个人。人不能看着自己真正的好朋友误入歧途。同时,如果真正做了这类事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当然,这样的锻炼未必会有我们想象的结果。
-4-
结语:
无论是家庭之变,还是朋友之失,都可能会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因此,能够思考一下这类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