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车人城车村》(一)
翻过青沙山一直朝南行走便是扎巴镇阿岱村,再沿路往下行走就属黑城沟的区域了。黑城沟东西两岸都是一些村落,人们习惯上用“黑城子”来概称这些村落。黑城沟西岸从北向南依次排列便是泉古拉村、拉让滩村、窑洞村、上滩村、城车村、拉公么村(藏族)、完干滩村、谷子滩村。黑城沟东岸从北向南只有三个村子,北面的村也就是拉让滩村对面的哇卡玛村,再向下一公里左右是宗尕堂村,该村位于上滩村的对面东山坡脚下。宗尕堂村以南是城车村的河岸顶一带的山地,此地带最南段是坡拉奇村,坡拉奇村是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该村是七十年代从城车村搬迁到此地的移居户。其实,坡拉奇村是城车村的一个分支小队,地处拉公么村对面。
《城车人城车村》(一)城车村北邻上滩村,西靠尕日盆湾山岭,东界黑城沟河滩,南临拉公么藏族村。其地势呈三角形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不大。自从笔者记事起还记得村西和村北由土筑的古城墙环绕,墙高约十二、三米左右。因此,据老人们说“城车”其原名是“城池”,但由于人们用不标准的汉语方言把原名“城池”误称为“城车”,沿用至今。据说,该城墙的建筑师名叫一个“黑景德”的人,故“黑城子”由此而得名。改革开放后这堵古老而悠久的土城墙在人们的不断挖土和盖房占用中就一点一点地从人们的视线里销声匿迹了。
《城车人城车村》(一)
相比之下,城车村的交通也十分闭塞,当时的主通道有从北至南的一条路。北面的通口称上城门,南面的通口称下城门。上城门通道口通往上滩村,从这里行人和车辆都可以畅行。由于城车村的地形高于黑城沟河滩,故下城门出口通道是一条牛吃水式的羊肠小道。当时只供行人和牲畜来往出行,甚至连农用的手推架子车也无法推走,一来狭窄,二来陡峭。下城门的通道只是为了放牛羊和村民们去河东山地干农活而备用的。靠近下城门西侧城墙的路口是在四、五十年代左右村民们为考虑去下滩农田地里干活而在城墙上打开的一道通口,相对来说还比较宽敞,直通城车村的命脉农田地――下滩水地。在村西的城北墙角外是城车村的公墓坟地,坟地地处西山坡根,那里埋葬着城车人的几代祖宗先辈。为了方便村民们送埋亡人和探望坟地,村民们也在西城墙中间打开了一条便口通道。村东边界是黑城沟河滩岸,岸高百米左右,从北至南长达千米的悬崖陡峭。
《城车人城车村》(一)
黑城河滩中间自古以来有一股从北向南奔流的清澈河水,沿着悬崖根还有几道天然的清泉水。那时候,这几道泉水真是城车村民的命根子。沿着河水边本村的各生产队都盖起了自己的水磨房,那时候的人们食用的面粉都是经过这些水磨房加工磨出来的。为了磨面、吃水城车人不得不从村东面的陡峭悬崖中间开凿一道供行人和牲畜行走的狭缝小道。迄今为至,这条狭道从未改变,它仍保持着其原貌原形。人们爱叫它“巴屎沟沟”,现在的人们除了放赶牲畜外很少走这条狭道,就这样它成了附近人们的垃圾道,也真的符合了人们对它的爱称“巴屎沟沟”。
《城车人城车村》(一)站在阴坡或阳坡的半山坡去俯视城车村全貌时,那一眼就能看出该村的地形真是一个半岛状的三角锥形。一出上城门口就是一道西起尕日盆湾山根东至黑城沟河滩连通的深几十米,宽十几米,长达一公里左右的鸿沟与上滩村为分界。通往上滩村的只是在鸿沟中间筑起的狭窄的土桥。上文己述,村西和村北是由土城墙环绕;从村东北角斜至村西南角的边界是上百米的悬崖陡壁。因此,这种地势的形成使城车人陷入了“外不能进入,内不能出行”的尴尬局面。从而使城车人的经济和生活陷入一潭死水,再加之十年九旱的恶劣气候环境和水泄不通的闭塞交通,致使城车村的经济与生活雪上加霜,长年处于贫困潦倒的局面。一直以来,城车村是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关注和救助的重点贫困村。
《城车人城车村》(一)
----- 夜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