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活成老年作妖的苏大强
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其中苏大强的众多作妖行为,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引人感慨,这种行为多么可怕。自认为理所应当,无比正确的事情,却伤害了亲人。例如跟着大儿子到二儿媳妇儿家道歉,坚持买房、买家具,要保姆,房本上加上菜根花宝贝的名字,拿着喇叭跳河自尽等等。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苏大强身上,我们自己身边包括自己,又何尝不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沉睡了,动物性的本能控制住了自己的行为。这样永远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失去了作为人的能动性,必然是一件比贫穷更可怕的事情。
那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套用近些年流行的概念就是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认知框架既不是成功学的专利,也不是心灵鸡汤的调味品,而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做事情的一套方法论。它存在久远,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几千年前,孔子先贤就为中国人写了一套社会角色说明书,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直到现在,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尊老爱幼,孝顺父母,讲礼仪讲诚信。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互。
西方自然科学传入后,我们能够认知到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并应用。比如,电能,太阳能,核能等。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交互。
历史发展到今天,可以用巨变来形容。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协作网络里。与各种社会角色的人分工合作,上司,同事,下属,小区保安,网络社区的网友等等,这些角色,已经超出祖先给予的角色说明书。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我们原本预装的系统可能已经不堪重负,面对高并发的情况,随时有可能宕机,对身边人造成伤害。或者拒绝处理大量社会关系,仅仅依靠自己的DOS系统做出反应。即拒绝自我进化。
那如何通过构建认知框架来升级我们的底层系统呢?我仅能从自己的一些思考出发,给出一些认知框架,希望能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丰富认知框架。
统计思维框架,例如网络上突然出现一个舆情时间,可以根据文字描述,双方占比来选边站队么?不行呀,统计思维告诉告诉我们,首先得搞明白网络上暴露的样本是否能够代替总体呢?根据样本的特征推断整体,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有了统计思维框架,我们能够避免成为一个激情键盘侠。
经济思维框架,例如好朋友聚餐,我们能根据江湖义气来决定谁来买单么?不行呀,如果是真的友情,朋友付款,我们自己心里肯定会觉得有所亏欠,想着日后补偿回来,但下次补偿的话,又不想超额或者过低的补偿,这不是加重自己的思想负担么?最好的方式就是AA,大家交流感情与买单是两码事儿。
生活中有太多的思维框架可以提炼,这也正是生活费魅力所在,修行,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