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3)
感恩老师
如果说学生是棵幼苗,把老师比作园丁甚至阳光、雨露都不为过;因为没有老师的精心培育、无私奉献和爱的滋润,学生就不可能茁壮地成长。
老师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点燃希望之光的人,无论你混得多么辉煌,都不要忘记老师的恩情。
这节我重点感恩的对象是,老家早年乡办高中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名叫范世明。他对我的命运改变,起的作用最大,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
当年我们那届学生升高中不是考上的,普遍学习成绩差,而且课程没学完;高中的课程也是一边学习新的,一边补习以前的。
记得当时的数学应该学“对数”,可是还得抽空复习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范老师为人谦和,处世低调,但讲课颇有自己的一套;正是他的风趣幽默、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我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
当时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有点着迷,还因为它能很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不少趣味运算。
农村穷,偏僻、落后,也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村里有几个文化水平稍高的人,常常给我们这些上中学的半大小伙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来算。
比如:一百个和尚吃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人吃仨,小和尚三个人吃一个;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各多少?
再比如:一群老头去赶集,出门碰见一堆梨,每人分一多一个,每人分倆缺倆梨;问老头和梨各几个?
……
这些题硬琢磨也能找到答案,只是碰巧了快,不碰巧就很慢。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计算这类题都是小菜一碟。
我解这类题比较得心应手,别人都算不出来的时候,少不了被大家高看一眼。
有时虚荣也是一种动力,它至少曾给我增加过自信,激励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甚至到了着迷、上瘾的地步。
邻村一个给生产队看庄稼的青年,不知从哪里弄了一个题,说是自己琢磨了半个月也没得到答案。有人把消息传给我后,我不以为然,专门利用星期天去了他那一趟。
他立马就给我讲了这道题,大概意思是:
一百头牲口驼一百块砖,一匹马驼三块,三头驴驼一块,一头牛驼十三;问马、驴、牛各多少?
我说从哪里弄的题呀,三个驴驼一块咋驼嘛!
他笑了笑:“你就甭管咋驼了,能把数凑对就中了。”
我当即就找了根干硬棍,在地上划拉着列方程。
等我计算了一会儿傻眼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急得满头大汗也没算出来。
眼看天色渐黑,我只好说:明天再把结果给你送来吧。
回家的路上,我反复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缺少一个条件;于是我连晚饭都没吃,直接到学校找范老师去了。
离学校两公里多路,一会儿就到了。
范老师刚吃过晚饭,正拿把扇子坐在他的宿舍门口花坛边上纳凉。
弄清我的来意后,他笑了笑说:“这种算式是不定方程,你还没学,直接算不出来。”
我问:老师,现在能学吗?
范老师看我挺好学,毫不犹豫地说:“能,现在就给你讲。”
此时已经天黑,我随他一同进入他的宿舍兼办公室,点上煤油灯。他坐在办公桌前,用钢笔在纸上边列式子演算,边给我讲要点;我站在桌旁,仔细地看他算,认真地听他讲;直到我真的弄懂、彻底掌握,老师才欣慰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通过这件事以后,我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以后就更加努力学习了。
我在老家高中仅上了一个学期,趁放暑假转到了新疆奎屯7.1中学;虽然和范老师只相处了半年的时间,在他的引导下,我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不但把初中时的缺课补了过来,新课分数也跨进了全班的优等之列。
临走我专程前往范老师的住处与他告别,范老师给我讲了许多鼓励和寄予的话,还把他的教课用书赠送给了我。
书是用牛皮纸包的皮儿,里面从头到尾都已用红笔圈划过,多处还写了补充见解和掌握要点,是还没学的新课本。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直到把它翻旧后还保存了很久。
转到新学校后,我的数学成绩已是班里屈指可数的前几名了。
上过中学的都知道,数学成绩好对学理化有拉动作用;到毕业前夕,除语文成绩差些,我的数理化成绩在全年级都名列前矛。
我是1971年9月份转入奎屯中学的,连同去小拐农场半耕半读的一年,在该校的时间总共两年半。
我们是文革期间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本应73年8月份毕业,由于当时的分配方案没下来,拖了半年,到74年4月才正式分到农场工作。
在农七师123团工作了三年,赶上了1977年的全国恢复高考;当时连队给每个职工考生放一个月假复习,考上了算上班,考不上算事假。
对于已毕业几年的我来说,这点时间确实不够用,只是把学过的课本细看了一遍,根本就没有时间大量做作业。
据记载,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8%,一百个人里被录取者不到五个;我能幸运考上,也全靠以前在校的那点老底儿。
首届的大学录取较晚,77年11月份考试,78年3月份才报到。上了4年,82年2月份正式毕业分配。
当年大学生缺,不存在就业问题,一毕业就是国家22级干部。工资虽每月只有70多元,但比起兵团的老职工已算是高薪了,从此基本上走上了人生安稳之路。
回望过往,曾经遇到的优秀老师数不胜数,他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在感谢范老师的同时,对他们都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