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艺术”熏陶
马云说:“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体验世界,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办法胜过机器人。”在当今时代的冲击下,中国有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艺术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就像马斯洛的需求论一样。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学“艺术”是某种特定的象征,他们认为通过学习各种艺术,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在这样的供需关系中,市场上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艺术培训机构。大部分的艺术培训机构收费还很昂贵,所以“艺术是有钱人玩的东西”这句话也因此而得名。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中产阶级的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甚至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宁可自己节约,也要让孩子去那些艺术机构学习。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种趋势,一种未来的走向。他们担心如果不让孩子去学习,会不会就在社会中脱轨呢?那么,如果花大笔大笔的费用把孩子送去了这些艺术培训机构,是不是就能让孩子的未来人生中节节胜出呢?马云说的“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培养”真的就是指到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而已吗。我对此深感疑惑,我今天看到了一部“马云谈教育”的视频,马云说,看待教育应该一分为二,一是“教”二是“育”,而艺术是教不出来的,只能在育中培养熏陶。看完视频我茅塞顿开。
不过我还是思考了一个问题,马云说应该把“教育”分成“教”和“育”两部分来看。对此我非常认可,但是“教育”这个词从古至今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是不是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教”还是“育”,都是不能分开单独完成的呢?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修行先修心。”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吗?
其实对艺术的追求,并非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也不一定是发达国家和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纵观历史的脚印,我国古代人民对艺术的追求是很高的。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都是古代人民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一首歌 : 《击壤歌》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此歌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全歌古朴质厚,写出了远古初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纯朴生活。正因为是古代人民一种生活中的习得,所以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传承至今。中国的国学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所以我觉得,艺术的培养仅仅通过一些培训机构来教授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学龄前的儿童。那么又应该怎么做呢?马云说得好先“育”而不先“教”,“育”就是养育,就是浸润。杜甫的《春夜喜雨》里有这么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孩子的艺术启蒙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是陪伴和玩耍,通过陪伴和游戏引导孩子去用身体和内心感受体验艺术,试着把感受到的用肢体,语言,绘画来表达。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艺术,教育,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无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