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之--漫谈“量体裁衣”这件事情

像“量体裁衣”是一个成语词汇,它出自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当中。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张融,很受皇帝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与宠爱。他为人简朴,衣服粗陋。有一次,萧道成专门派人给张融送去一件衣服,并带去一封诏书,诏书写道:“现在送给你一件我曾经穿过的旧衣服,虽说是旧一些,但是穿上会比新的更好,因为已经叫裁缝按照你的身材改好,你穿上一定会很合适的。”等到张融收到衣服与诏书以后,非常感激,对萧道成更加忠诚。
像“量体裁衣”它原本指的意思是说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后来,被引申并用来指凡事都应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要符合实际。
在上面的两段文字当中,我为什么要着重去描写“量体裁衣”这个成语词汇啊?皆是因为这个词汇,让我想起做衣服这件事情。
我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
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时,若是有走亲访友的,看看这户家庭的女主人,是否就是属于“贤惠”和“贤妻良母”类型的,既可以管中窥豹略知一二的,还可以看看家中添置摆放的物品,要是家中有添置摆放缝纫机的,必然就是如此的。
只因在那个时代,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购买任何类别的物品或商品时,全都是需要凭各种票证来供应的。加之,在当时老百姓的收入并不是很多的,且每户家庭之间的收入都是不相上下相差无几的,不仅是如此,对于每户家庭而言,从年头至年尾,像各种缝缝补补一类的事情,也可谓是不可或缺与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在走亲访友的时候,只要是看到某户家庭配置有一台缝纫机以后,是无需多去言语些什么的,家中的女主人必然是属于心灵手巧一类的女性,一旦遭遇到有缝补一类的事情,自然是自己动手去操作的,这样操作,或多或少就能为家中省一点钱。虽说,在当时的时候也是有缝缝补补一类的手工艺人,要是拿到外面去缝补的话,就要另外花费一笔钱,上海人本着省一点是一点与“做人家”的原则,要是说自己就能动手操作的,则是坚决不会拿到外面请裁缝师傅来操作的。
备注:在上段文字当中的“做人家”,是一句沪语方言俚语词汇,它的意思是说:某个人是属于特别能干的一类人,诸多方面都是胜人一筹的,自从建立家庭以后会过日子,也是勤俭持家的一类人。

对于那时上海每户家庭的女主人而言,外人怎样才能看出她就是属于“贤妻良母”类型的人,从缝纫机和缝补就可以看出来的。
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我所知道的这一类事情来说吧,在那个时候的上海,每户家庭基本上都是配备有一台缝纫机的,在当时上海,有两种牌子的缝纫机,一个是“蝴蝶”牌的,另一个是“飞人”牌的,我家配备购置的就是“飞人”牌缝纫机,一年到头,家中若是有小修小补缝缝补补一类的事情,全都是由家母倪榴珍操作的。
我还记得,从小到大的我,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走路一不小心时不时要摔一跤,尤其是在读小学时来得比较多,一旦有发生摔跤一类的事情,一条裤子的两个膝盖处多数会产生一个破洞的,家母知晓以后,除去会责怪我走路太不小心以外,还会在膝盖的破洞处,去配上有各种动物图案的布头,再用缝纫机给缝补起来……家母也是仅限于小修小补之类的缝缝补补,若让她做一套服装则是不行的。
像上海这座城市开埠于1843年11月17日,在当时,它就是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而正式开埠的。从开埠之日起,一直走到现如今时,还依旧有着“东方夜巴黎”的美誉哩。
我查询各种历史资料以后获知,像我所在的城市上海,从开埠之日算起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在市区的里面真可谓是时装店林立的,还拥有诸多的时装店。在其中有:金鸿翔创办的鸿翔时装公司;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培罗蒙西服店;在曾经的虹口区四川北路商业街,有售卖各种布料的店铺……像这些店铺会特别重视商店信誉,定制衣服,做工讲究、款式新颖、保证质量、交货准时、服务周到……
尽管说是如此,依旧从开埠之日起算起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不管是那些“搛铜钿个大户人家”,还是某些收入来得很一般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是拥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哩,不是去各种类型的裁缝店里量体裁衣做衣服,就是请裁缝师傅来自己的家里量体裁衣。
备注:像我在上段文字当中,所提及的“搛铜钿个大户人家”,这是一句上海方言俚语句子,它的意思是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还有的就是,我还想说如下方面的话语哦,像上海这座城市,从开埠之日算起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虽说是拥有各种时装商店的,也有现成的或衣服或套装可以去购买的,不管是那些“搛铜钿个大户人家”,还是某些收入来得很一般的家庭,依旧会聘请裁缝师傅做衣服,彼此之间做衣服的频率是不一样的,前者会或每年或一两年去做一次衣服,后者要等过三年五载以后,才会做一次衣服的,这个到底又会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户家庭与每个人的外貌身形都是不一样的,请裁缝师傅来做衣服,等衣服做好,穿在身上会显得“挺刮(括)”“贴身”“服帖”与“有型”……

而且上海人做衣服也是有这样的一种习惯与讲究(要求)的,在从前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来说吧,做衣服总是在冬至前后,若是聘请裁缝师傅到自己家里做衣服的,要是说是居住在石库门房子的家庭,会在客堂间里面,提前搭好一张做衣服的台子,但凡是居住在郊区的家庭,会选择一个通风亮光好的地方,搭好一张做衣服的台子,对于方向来说吧,基本上都是挺一致的,都会选择朝南向阳的方位。
还有一个内容也是需要我指出来的,同样是在那个时候,如果是聘请裁缝师傅来家里量体裁衣做衣服的,时间都不是很短的,最少的时间也要在一个星期,大约是七天的时间,主人家不但要包裁缝师傅早、中、晚饭,很有可能性--还会去增加一顿点心小吃,对于裁缝师傅而言,也最喜欢接这种做衣服的工作,自己不用再煮饭吃。
各位看官,千万不要以为聘请裁缝师傅来家里做衣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实则事实情况并不是如此的,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做衣服之前,就要事先做好一段时间的规划与酝酿,家中的主妇就要先考虑并去谋划好家里一共需要做几套衣服,还需要添置何种样式与款式的衣服,等做好这些事情以后,其次才是去逛各式各样的布店,购买各式各样的布料,也同样是属于急不来与急不得的一件事情,只为能购买到经济实惠面料款式多样化的布料,需要去逛许多次。
在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每家每户去聘请裁缝师傅来家里量体裁衣做衣服的话,裁缝师傅也是需要区分出三六九等来的,而且还是要讲究“一分价钿一分货”,裁缝师傅也是要被分成三个档次的。
备注:像上段文字当中的“一分价钿一分货”,是沪语方言句子,它强调的是--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是成正比的,价格高的商品通常质量更好,而价格低的商品质量相对而言是来得比较差劲的。然而,我要表明的就是--要想请好的裁缝师傅量体裁衣做衣服价格贵。
第一个档次是“红帮裁缝”,等到我走过“标梅之年”,即到25岁的时候,才让我弄明白这样的一件事情,亦包括有很多上海人也都有搞错的,实则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奉帮裁缝”,即浙江宁波奉化地区的裁缝,大家搞错的原因,非常有可能宁波人“奉”字的读音,与“红”字的读音是极为相近差不多的,到上海这座城市以后,像“奉帮裁缝”久而久之被上海人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为“红帮裁缝”。
请“奉帮裁缝”量体裁衣做衣服,价格与费用可以说是最昂贵的,这个到底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奉帮裁缝”基本上全都是“科班”出身的,而且还是“有吃过三年萝卜干饭”是比较专业的,【备注:上海人把拜师学艺称之为“有吃过三年萝卜干饭”,而且学徒一般需要学习三年的时间以后,才算是正式毕业出徒】即便是学徒成功出徒以后,依旧会与时俱进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制衣水平,不管是中国各种传统的服装,还是国外各种款式的服装,都会做的,还因为做出来的、各种类型的服装,可以说是做工最精细、最有型与经久耐用的。
排在第二个档次的是“本帮裁缝”和“传统中式裁缝”,这个档次的裁缝,收费是要低一个或数个档次的,而且像这个档次的裁缝师傅,以江苏苏北以及扬州地区的裁缝师傅是来的居多的,不仅是如此,以制作各种中国传统的服装来得居多,这类服装是做得最好的。

有男性裁缝师傅,自然也会有女性裁缝师傅的,在通常情况下来说吧,女性裁缝师傅自学成才的人则是来得居多的,不管是男性裁缝师傅,还是女性裁缝师傅,只要是通过自学成才成为裁缝师傅的,很自然而然地被划分到第三个档次里面去,所收的费用是最低的。
上海这座城市从开埠之日算起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为什么老一辈的上海人,比较喜欢量体裁衣定制各种衣服,也是有诸多的原因与因素在其中的。譬如说:每间隔几年以后,一家老小好几口人,不免总是要添置一点衣裳的,家中的小孩子们长个子人也变得大起来,以前穿的衣服变小,旧衣裳的袖口起毛、丝绵袄裤要去翻新……
至今为止,我依旧还能够清楚地去记得这样的一件事情,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时,伴随着我的家庭生活水平,逐渐逐步的变得好起来以后,小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紧接着像各种迎来送往的应酬与宴请,也同样是随之变得逐渐逐步地增多起来以后,父母亲大人就下定决心,为全家四口去定制一年四季都能“出客”和“做人客”的衣服。
备注:在上段文字中的“出客”和“做人客”都是沪语方言俚语词汇,它的意思是说:前者指会客与出外做客;后者指走亲戚。
在当时,我的二姨妈倪榴英有一个干儿子,他既是苏北人,还是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就聘请他来我的家里做一个星期的套装,包中饭和晚饭,外加一顿点心,而且还是早来晚去,晚上七点结束。
关于量体裁衣做衣服这件事情,我也不得不要来说说自己。不过,我在说之前,我还要补充一段内容的,我和我父母亲家中同辈的小孩拿来做一个对比与比较的话,发现自己就是最为愚笨的一个人,自己最多也只能记忆起足岁六岁所发生的各类人事物情,之前所发生的各类人事物情,自己一概是记忆不起来的,也是一点都不知道的。
从六岁开始最起码也要到弱冠之年,既在20岁左右,因为我的身形并不是属于标准类型的,几乎可以说是买不到、买不对衣服的,所购买的、各种类型的衣服,不是袖子管长下摆短,就是袖子管短下摆长,故而只能量体裁衣定制制作衣服,也是有去经历过五六次。
我从六岁到十六岁,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居住在浦东具有800多年历史的高桥古镇上,当时母亲是在中药店工作的,紧挨家母中药店旁边房子的一间住户是“隔壁老王”,他们一家有四口人,父母加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再春,他的小儿子王再林,是我的小学同学,全家的生活年头到年尾,全都是依靠“隔壁老王”这个裁缝师傅。

在上段的文字当中,我为什么要去介绍我同学的父亲“隔壁老王”这个人啊?就是因为家母也曾聘请过“隔壁老王”师傅帮我定制过两三次衣服的,我还记得其中的一次,是定制制作一件上衣小西服,剩下的一两次,因为家母喜欢中式的服装唐装,还因为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上海的冬季是特别寒冷的,而且是冷到骨头里面的那种寒冷,有让“隔壁老王”制作过两次冬天穿的、唐装款式的棉上衣,家母说穿上唐装款式的棉上衣,在大冬天的里面,就可以御寒而不怕冷。
虽说我和王再林有做过许多年的小学同学,他的父亲到底叫什么名字,我没有问过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王再林的父母亲都是残疾人,他的母亲是精神病患者,他的父亲只有一条半腿,另外的一条腿只有一半,膝盖以下是没有被锯掉的,据说若不锯掉会危及生命的。
像我同学王再林的父亲曾经亲口告诉我说过,他做裁缝的这门手艺是由老一辈的裁缝师傅教会给他的。我通过学习、观察与了解以后,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家里面,光做衣服的熨斗就有四把,其中两把熨烫衣服的熨斗,就是属于中华民国时期的老物件,都是需要依靠烧炭发热以后,才可以去熨烫衣服的,后来有客户嫌像这种做法过于老式且速度慢,就去购买两把插电的电熨斗来熨烫衣服。
像“隔壁老王”制作衣服的能力,则是处在中等水平,周围有不少的邻居若是需要定制制作衣服的,都是拿给老王来制作的……
当历史的滚滚车轮走到当今社会时,在华夏的大地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间断地加大与深入以后,各式各样的商品,也包括各式各样的服装在内,和从前对比与比较起来,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老百姓的生活与收入也是越变越好,大家则更愿意去各类服装商店或到网店上,购买自己比较心仪的或套装或衣服,像聘请裁缝师傅到自己家里做衣服的情形,正逐年逐步不间断地在减少。
然而,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各种往事,也包括聘请裁缝师傅做衣服在内,亦如同陈年的佳酿美酒佳肴,时间变得愈久,则愈能散发出醇香来,让人难以忘怀。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量体裁衣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