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洞见》:人们的认知真相

2021-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流年里读若水书

这本书通过科学和佛教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在的世界都是一场幻觉。作者罗伯特是一名“进化心理学”的专家,他主要研究的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是怎样被自然设计,最终误导了全体人类。

一、科学角度:

大脑的自然演变,并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比赛,只是一个盲目的过程,其遵循的宗旨仅有一条,就是让人类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今人类脑中保留的特性,都是有利于基因传播的特性,而不利于传播的特性,已经逐渐被替代,消失不在。

我们现在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自我欺骗”的精神特性:情绪和感知能力(仇恨、贪婪、恐惧······)。所有的感觉、情绪都是被自然设计出来的,为了让我们充分享受感官体验,迷恋上短暂的愉悦,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也为了让我们去遵从本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情绪,比如“仇恨”,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心理安慰,但长久以后,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再比如“贪婪”,购物、吃美食的行为,能让大脑产生快感,引出欲望,最终导致自己负债、肥胖。我们花时间去追求,令自己满足的事物,得到快乐,然后渴望更多,最后陷入失望。这就是自然设计的结果,用快感蒙蔽了我们双眼,看不见接下来的痛苦。

感知能力,就是感觉。我们总以为做任何事情,都是受自己的理性所控,但其实并不是,“理性”虽有一定影响,但也受“感觉”的控制,一切都是先基于“感觉”,之后才做出行为。比如某些人很害怕蛇,草丛中的异动,都会让人感觉恐惧,脑中会不断想象蛇的样子,最后连验证的勇气都没有,赶紧逃开。自然设计这种感觉,可以让你躲开可能降临的危险。

在每个人都跟随“情绪和感知”的过程中,就像是陷入了一场场幻觉。这些幻觉有些是不好的,让你以为自己在趋利避害,其实是在不断地让自己受伤害;有些幻觉是好的,让你提前避开可能到来的危险。

二、佛教哲学角度:

佛学中,有两个词,一个叫做“无我”,一个叫做“无相”。“无我”对应的世界,是“内在世界”,“无相”对应的是“外在世界”。

我们一直在说自我的重要性,但在佛学中,自我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无我”。佛教开创人,佛陀曾说: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色、受、想、行、识,分别代表着肉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这五个方面。其中,肉体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感受通过外界决定,我们无法控制。

有关“意识”,书中列出了两个“自我意识”的幻觉:1.以为自己掌控事物的能力很强。2.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幻觉,是源于自然演化的“集体主义”观念,我们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更有价值,更优秀,然后和他人更好地合作,因此会选择性自我欺骗,忘掉一些不好的经历,只记住好的。

有关“思想”,确实是由我们产生,但它不是确定的事物,想法有很多,也会实时变化。

有关“行为”,行为的产生,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思想共同促成的。感觉告诉我们想什么,再通过思考,做出行为。

外在世界“无相”,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的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本质为“空”,刚开始都没有意义,是后来,我们为它们构建了意义。

我们对事物,会通过自身的感觉,赋予情感,还有消极或积极的意义,比如一提到“海洋”这个词,你的脑中就会联想出,波涛汹涌的场面,像是身在其中。相反“垃圾”这个词,就会让你联想到,肮脏不卫生的场面。

总的来说,事物本质都是由感觉来创造的,因此只有对事物没有感觉时,我们才会把这些事物,看成“无相”。书中推荐我们一种解决方法,利用“冥想”,从各种感觉中脱离,也就能驱散心中的幻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