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展开的联想
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图片来自网络
一位年迈的父亲、一位老知识分子,面对媒体,谈起爱女朱令,谈起那些过往,苦笑着说,“其实我们已经很清楚真相了,没有必要再揪着这个事情不放了,没有必要了。”看着那张沧桑的脸强忍着泪水露出的无奈表情,太让人心酸,不放下又如何?受害者还在受苦,凶手还在逍遥法外!
由复旦“投毒案”再次让多年前的“朱令案”成为热点。而今,已患脑瘤的朱令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生命以分秒计算。朱令的父亲吴承之已八十多岁,与同样高龄的母亲朱明新现在只希望女儿走的时候轻松一点,二老曾多么担心自己比女儿先走。白发人送黑发人,世上最凄惨的事莫不如此,更为凄寒的是两位老人却因而略感欣慰。
二十八年了,朱令在病房中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她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智力只有6岁孩子的水平,全靠年迈的父母照顾。二十八年了,一家人只能以医院为家,朱令从青年躺到中年,吴承之与朱明新从中年熬到老年,但二老却说,是女儿用生命陪伴了他们。二十八年前,青春靓丽、多才多艺,清华大学才女朱令,前途一片光明,未来有多少可能,然而在21岁的花样年华却被人投毒致残,凶手不仅夺走了她的身体,还夺走了她的精神。吴承之曾长跪在医生面前说:“医生!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了!我求求你一定要救救她!”
在朱令出事前些年,同样优秀的大女儿北大高材生吴今在一次春游中失踪,后在山下找到尸体,警方判断失足或自杀。夫妻俩尚未从伤痛中缓过来,又将面临要失去另一个女儿,怎样锥心的痛呀!大女儿的死已让他们充满了疑惑,警方却找不到任何证据排除失足或自杀,而小女儿朱令却在中毒后,找到了嫌疑对象,她的同学,也是她的同宿舍室友孙维。
“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人不会妒忌与他没有关系,离他远的人,而室友孙维是唯一同朱令走得近的人。警方也锁定了孙维投的毒,终因证据不足被释放。
朱令实在太优秀了,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还擅长钢琴和古琴,又是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她加入了学校民乐队,多次参加表演、比赛,还获得了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如此优秀的朱令,从小到大必是父母、老师的宠儿,这样的人很难做到为人处事低调、不张杨。抑或,朱令的父母、老师将她保护得太好了,优渥的生长环境让她养成大大咧咧的个性,不会察言观色,不会太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她也委实在太忙了,忙于学习、忙于参加各种活动,岂会想到人性的险恶。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小说中,因忌妒之心杀人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太多难以言说的阴暗心理。犹大只因钱财出卖耶稣吗?“朱令案”让我想到阿加莎·克里斯一篇不算有名的短篇小说《绝路》。书中描写了一条非常优美的小路,景色宜人,尽管走在小路上相当安全,但走偏一点就非常危险,甚至会粉身碎骨,被当地人称为“绝路”。就在这条“绝路”上,犯罪者克莱尔一步一步把受害者薇薇安逼向悬崖跳下自杀,目睹薇薇安从眼前消失,她走向了精神错乱的绝路。克莱尔加害微微安,除了本身的嫉妒之外,起因只因她无意中听到微微安在背后说她坏话,便起了杀机,制造出受害者失足或自杀的假象。抑或,朱令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投毒者,自己却浑然不知。孙维现改名定居国外,且不提孙维背后强大的关系令她逍遥法外,二十多年过去了,她是怎么过的,内心有过挣扎吗?一开始就想置朱令于死地吗?是蓄谋已久,还是一时兴起?有多大的仇恨让她两次投毒,有过理性与感性、良知与邪恶的斗争吗?道德法庭一直都在,凶手无论逃到哪里,皆难逃道德法庭的审判,在无形的监狱里,她会自我囚禁吗?朱令父亲吴承之而今谈到孙维,只用淡淡的语气说:“这些年,我估计她的日子也不好过吧。”
朱令的同学说朱令50岁还有另一层意义,“她活着本身就是在抗争,也在提醒大家,不要遗忘。”抑或,不是复旦“投毒案”,“朱令案”已被大家淡忘,然而历史却是有记忆的,这种案件过去有发生、现在也会发生、将来还会发生,因为人性不会变,无人会改变他人、左右环境,惟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如今,不少文章总是在写要让自己内心强大,不要在乎他人眼光。固然,很多优秀的人皆是独立特行、我行我素,但更为优秀的人多是为人低调,不张杨。这绝不是迎合他人、融入环境,也不是故作谦虚、没有自我,而是自我修养,更是懂得保护自己,惟有保护好自己才能爱自己,爱家人。
父母大凡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像朱令姐妹那样的孩子令多少父母羡慕,却往往在培养孩子各种技艺时,疏忽了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总要与人打交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口舌,既然逃避不了,最少要学会保护自己,还是那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是只有成人的世界才有自私、伪善、嫉妒、怨恨、报复……是什么让一张白纸的孩子慢慢变成后来的样子,还是人性本恶?读了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不寒而栗。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易,活着不易、活好更不易,却只有活好了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对得住自己,对得住爱你的人。
从镜头中看到吴老先生推着轮椅蹒跚的身影,谈起孙维,淡淡的语气,他释然了吗?随着岁月流逝,所有的人与事皆会变轻、变淡、变薄,没有凄绝的呼喊,深深的悲叹,万千心事,凝聚成一个苦恼人的笑,我看的是“忧伤”,也是对命运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