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通相融,互彰互显——读李仁甫老师《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
相通相融,互彰互显
——读李仁甫老师《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之浅悟
岐山高级中学 王建红
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研究启动于2013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初现于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生成课堂早于核心素养四年,但今天读李特的《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亦可体会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融汇于生成课堂之中。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素养。以《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Ⅱ为例。李老师讲到:“既然大家刚刚都在关注跳蚤这件事,不如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跳蚤’,我们先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下,刚才同学们说这里表现出金先生童趣率真的一面,那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表现出金先生的其他特点呢?”学生从文中的“捏”字读出了金先生的“处变不惊,处理从容”,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删掉了原文中的“把”“了”“看”3字,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三个字的作用,学生很自由,自然的领悟到“拿掉这三个字后,语言就缺乏一种连贯性和流畅性,而且去掉‘了’后,好像金先生身上有许多跳蚤似的,那就未免有些太不拘小节了,而且‘了’字就可以看出金先生乐观处事的心态。”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既全面的分析了金先生的性格特征,又引出了当时自然环境的艰苦及金先生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近几年在语文教学和高考考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素养。以《拿来主义》课堂实录为例,原文写道:“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学生在课堂生成问题:“鲁迅先生对待梅兰芳的态度是否正确?”学生不解的是,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大师,热爱艺术,热爱祖国,属于进步人士,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骂他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李老师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梅兰芳先生今天还健在,他再次到现在的俄罗斯去交流还会挨骂吗?当然不会,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强大所以平等”,当时的中国跟外国的地位是严重不平等的,中国被迫把自己的好东西送给人家,所以与其说鲁迅先生骂的是梅兰芳,倒不如说骂的是当时政府。有罪的不是梅兰芳,而是当时的政府及文化政策。在“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的民主课堂气氛中,既贯通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在语文课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诗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有些学生认为这是平常人的事,是世俗的生活;另有学生认为,这不是世俗人的生活。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李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否定一方或肯定一方,而是先引导学生分析“喂马”、劈柴”这两个意象,一是在野外,二是要生火做饭,启发学生自然分析出这不是平常人能过的生活。然后让学生以周游世界为主题,利用两个名词性的意象来组诗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充分地展开联想,吹起思维风暴,“汲泉,越岭,周游世界”、“暮舟,云影,周游世界”、“北斗,年轮,周游世界”、“竹杖,蓑衣,周游世界”、“晨曦,暮霞,周游世界”“寻青,踏雪,周游世界”等诗句喷涌而出,体会到海子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老师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文学作品语言之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李老师的语文课,通过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以《管仲列传》课堂实录为例,学生结合注释提出问题:既然管仲和鲍叔牙放在一起来写,为什么不叫《管鲍列传》而叫《管晏列传》。李老师启发学生先阅读概括练习册上有关晏子的事件,然后老师发问,司马迁为什么把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一管子和晏子放在一起写?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身份都是齐相,结果都是立功名于天下,都突出“知”,尤其是第三点最为关键,前两段合写两人,特别是第二段借管仲之口对鲍叔牙大写特写,因此就不叫《管鲍列传》。在学生生成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教师生成新的问题:司马迁所向往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希望能碰到管仲那样的知己之人,教师由此阐述《史记》中的理想人格:任人唯贤,举荐贤能,知人善任。借语文课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生成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核心素养,也是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核心素养,均是站在育人的角度,这也就形成了二者的相融相通,互彰互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