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健康的舒适度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慧眼看天下

    健康是每个人的生命是否有质量的标准之一。近期有两位名人离世。一位是前国家著名主持人李咏,在美国因癌逝世,享年50岁;一位是著名文学家金庸先生,在家因器官虚衰仙逝,享年95年。

    上述两位名人的生命质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金先生寿终正寝,其一辈子的荣耀得到好评。李先生英年早逝,其平生的成就带来的是感叹和遗憾。所以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是真挚之言。

    这种认识现在已深入人心,也是大家不断追求的。在追求的过程中,许多人对健康的认识各抒己见,为此本人曾写文指出,健康就是保持生命正常的良好运行。这种认识落实到实践中是有指征的,就好比古人形容修养有道的人,什么鹤发童颜(指形象特征),老当益壮(指动作特征)等。

    到了现代,这些特征依然有效,如电视购物频道中,讲中西医的电视推销中的专家一定是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这些都是外在特征。中医讲,任何外在的变化,都是体现内在实际情况的。所以内在特征才是根本的。

    今天,就讲一个内在特征:舒适感。大家知道日常有病时和无病时的最大不同就是:有病时难受,没病时舒适。所以说,什么时候要重视健康养护了,是不是难受的情况发生了,就要开始养护了,而且这跟年龄无关。

  所人大家是否长期拥抱健康的舒适度,就反映在生命质量上。为此要明白几点:

  1,舒适感的保持是动态的。这就有了相应的四季养生、五行养生、性命双修等各类养生方法。

    2,舒适感的获得和修复是存在过渡的。比如得病了。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病了,难受感可能会把人折磨死,就像李咏得的癌,最终人会极度消瘦并伴随疼痛等痛苦。但恢愎时,就需要一段时间了,由病到虚,再到强,所以舒适感的来临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3,舒适感的运行有时伴随不舒适。这在中医叫“暝昡反应”,在养生学中叫“排病反应”。也就是因为健康是动态的,在某一阶段,健康水平可能一般,又正好遇到特殊事件,比如高考,晋职考察,年终考评等,就会有不适感反射出来,如头痛,体酸困,等到压力过去,不适感会消散。所以人体自主调节能力会在修正舒适度时,产生不同感受。

    一句话,让生命拥抱健康的舒适度,这样的生活过得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