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系统的爱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生物链,一个彼此相关的系统。家庭就是这万千系统中渺小的基石。
家,一直是温暖和爱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在书中看到了这么一段话:在家庭内出现的悲剧,往往是因为后人违反了原始的秩序。孩子尝试代替父母赎罪或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便是僭越的要求。孩子的行动是出自爱,根本不能察觉有这个要求。对于这个要求,孩子是无法反抗的,因他是被爱推动着的,带着一片好意。唯有等他长大成人后获得了解,才可以从要求的枷锁中释放出来,返回应有的序位。一开始对这段话很是迷茫,后来慢慢了解,我觉得可以解释原生家庭的一些未解的结。
特别典型的是有望子成龙的思想的父母: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而作为孩子承接着他们的“爱”,努力满足他们的期待,甚至被迫去走那些已经被选择的路。貌似父母的行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本质是盲目的,把自己的人生焦虑转嫁给孩子。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按按希望子女能有出息,在社会竞争中拔得头筹,自己也因此产生成就感。自己完全停止了成长,他们能不焦虑吗?但他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他们说这是爱,但毫不客气的说,他们实在转嫁自己的焦虑。孩子成了证明自己的工具,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如果他们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去干涉孩子的成长。那些成功铁血的父母,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平凡,觉得是对他们自身教育的嘲笑。
作为孩子,没有体察,代替父母赎罪,承受他们犯错带来的后果。承受了更多的压力,父母的唠叨,就我自己而言,是很反感的,这无疑对压力有增无减。让孩子形成外在的评价系统。小时候太在乎父母的评价,也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而不是为了自己内心需要。破坏了亲子关系到的平衡。各地学生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每每惋惜的同时,更多的也是反思和警示。我印象很深的一本书《无声告白》——莉迪亚承载不了父母沉重的梦想,她用死亡让自己解脱。它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海灵格说的,长大成人,从枷锁中释放出来,返回应有的序位。我们要多努力,才能被释放。一旦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离麻烦不远了。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次序不平衡,必然能从家长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想要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牵连中释放自己,更好的方式学习到一种更宽广成熟、深刻有力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就能实现父母对自己深层的期待与愿望。孩子越好,父母也越好。家庭系统排列透过朴素的"角色代表"及"情感互动"运用"系统整合"的有效方法,帮助找出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对过去事情的"再经验"、"原谅"、"接纳",然后与过去"修通"并且以一种看得见、亲身体会得到的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家庭系统中的动力,并因此找到"爱的序位",重新调整我们的生活。
我渐渐发现那些高昂激动的情绪经常用来掩盖其他的情绪,也就是孩子对父母那种原始的爱。那些愤怒、悲哀和绝望的感觉都是用来避免幼年时与父亲或母亲之间联系中断所带来的痛苦。当一个幼小的孩子想和母亲或父亲待在一起却又无法实现时,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医院或恒温箱里,或者是因为父亲或母亲已经死亡,那么孩子对于父母自发的联系便会中断,而对于父母的爱就会变成一种痛苦。多数情绪的痛苦都是中断了的爱。这种痛苦实际上又是爱的另一方面,基本上它们是一体的。强烈的痛苦让孩子极其不愿意去感受它。这种最原始的情绪掩盖,慢慢转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不直面一些痛苦,常常用一种情绪去压抑另一种情绪。
彼得·圣吉曾说: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没有效果的;短期也许有改善,长期只能使事情更恶化。但是另一方面,系统思考显示,小而专注的行动,如果用对了地方,能够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系统思考专家称此项原理为杠杆作用。处理难题的关键,在于看出高杠杆解的所在之处,也就是以一个小小的改变,去引起整个系统持续而重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