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天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子路说:我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哦,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孔子的看法和评价,他就是一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一生明知推行“克己复礼”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把自己弄得“累累如丧家之犬”却初心不改。晚年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进行讲学,为推行“仁道”孜孜不倦。
儒家思想一向崇尚以积极的心态入世,但是强调要有智慧,顺天应人,不乱作为,孔子认为:不要因为提前判定某件事是否会成功才去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这件事应该做,就要去做。
所谓“不可为”的事情,往往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白费力气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但是“知其不可为”这样的判断往往来自经验,它的准确性只有通知实践来检验,而“为之”就是实践,这非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意思。
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知其不可为就放弃不为,就等于承认只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也就不会有什么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和乾坤扭转之类的事件发生了。是的,遇到明知其不可为的事,尽管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平常人都太在乎事情的结果,于是他们总会有意无意会产生这样的倾向:我付出了多少就该有多少收获,否则的话,就怨天尤人。
我想,人类社会之所以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文明高度,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中有这样一群勇敢而无畏的人,是他们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理,以一种不可缺少的冒险精神,去不断突破那些看上去无法挑战的发展瓶颈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后,每每都可能打开一扇文明的窗户。
历史上这类事例太多,典型的有如愚公移山、明朝的海瑞罢官、清代的史可法、近代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慨然赴死,还有秋瑾、李大钊和无数的革命先辈、仁人志士为革命奉献一切最后慨然赴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中,推动社会进步的都是这样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冒险精神,值得后世永远铭记并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