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写作专栏(坪山区弘金地学校)《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教学写作

数据指导决策,构建高效课堂

2023-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弘金地刘奕爽

  初三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数学科目体现的似乎尤为明显,课上时间有限,想讲的内容又太多,这个问题需要讲,那个问题需要说,一不小心,教学就变成了“满堂灌”。老师不停的讲,一道题接一道题,学生不停的记,一知半解,可真正掌握了多少呢?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越少,学生越难消化课上所学,课后作业自然不会理想,这又会陷入了老师辛苦的讲,学生机械的记这样的死循环。。。。

  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真的高度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吗?我想,一节课的成效如何应该是由学生说了算的,学生真正的思考了,参与了,学会了,学习目标达成了,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每一个人都是意犹未尽的,甚至课后大脑还在因为刚刚的课堂内容兴奋时,这才是一节理想课堂教学的样貌。如何在有限课堂时间里,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上深度交流学习,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本周二沈阳皇姑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学教研管理者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本人有幸上了一节公开展示课——《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从这节课里的几个课堂环节设计浅谈一下我对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解。

  一、知识梳理前置,课上完善细节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校的“三化四环”智慧教育模式,课上使用麻吉星高效互动教学进行展开。首先,我进行了课前的学情诊断,给同学们布置了梳理本章节知识框架的任务。

  一轮复习阶段,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教师们上复习课时往往是选择通过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画出或展示出知识框架图。看似师生问答互动,学生参与度高,但实际上知识的梳理还是由老师做的,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知识框架,课上展示一张并不完善的思维框架图,由同学们进行评价打分,评价标准为:思维导图结构完整——满分9分,建构表述不明确或有知识点遗漏时,每项扣一分。

评价结果

  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是对学生更高阶能力的要求,学生首先需要具有较完善的知识架构,才能在同伴的作品里去发现问题,在大家共同完善思维导图细节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再梳理、再建构。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更清晰,更系统。

二、数据指导决策,精准解决问题

    如何快速的了解全班同学对一个问题的掌握情况?我想没有比即时投票反馈更好的办法了。

  在知识梳理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里,就出了大“麻烦”,全班只有两个同学选出了正确答案,这可是一节公开展示课啊!难道说刚刚开始授课就要出现尴尬的冷场了吗?然而,从课上及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个小“意外”恰好展示了信息化教学是如何建构高效课堂的。

第一题的第1问和第2问

  例1的第一问,是一道考查特殊平行四边形基本判定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判断随着动点P的运动,平行四边形AEPF可能是哪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加了动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预设并不准确,当成一个简单问题处理,几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可以答对。投票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大大震惊了我,但我更多的是好奇,从错误选项里提问了一个同学,了解到大家思维的误区是认为三角形也在变化。我并没有讲解答案,而是强调了只有点P是变化的,而三角形的形状已经固定,是要求同学们讨论一分钟后重新投票。从二次投票的结果可以看到正确率由原本的9%上升到了86%。

  学生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老师决不代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去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从例1的第2问投票反馈结果来看,也可以说明前面问题充分思考讨论的有效性,虽说在我的预设里,第二问可能需要我的详细讲解,但数据已经告诉我学生们掌握的情况,我便不再做过多的叙述,更快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多花费在已经掌握的问题上从而产生倦怠感。

  正是最直观的数据结果,让我快速了解班级学生的作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决策,精准击中痛点,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最高效的解决了问题。

三、掌握班级学情,小组讨论交流有效化

  小组讨论是数学课上,学生互助学习深度化的一个好方法,可是小组讨论的效果怎么才能得以保障呢?观摩传统课堂,老师们习惯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去解决,可这样“小组讨论”是真的讨论吗?试想,如果一个小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正确的时候,这时小组讨论还有意义吗?如果在讨论前,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时问题讨论的切入点又是什么呢?

  例2是一道证明题,除了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外,规范书写也格外重要,课上我给同学们6分钟时间去作答,并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思路,有完整解题过程;B.有思路,尚无完整解题过程 ; C.没有解题思路

第一次和第二次投票结果

  根据第一次的投票结果看来,有41%的同学是没有思路的。

  传统教学中,老师可以从有完整解题过程的同学中,选择一人去分享他的答案,可这其实和教师自己进行讲解没有什么区别,效果也并不会比老师讲解的更好。

  这时开展小组讨论,同学互助学习是不是会更好呢?

  数据告诉我这里有41%的同学是有思路但还没有完成,小组讨论活动要如何展开?每个小组完成情况是怎样的?

小组完成情况

  因此我查看了小组完成情况,要求选A的同学给选C的同学进行讲解,同时选B的同学继续完成他的解答过程,完成后再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我注意到有两个小组没有人完成解题,因此我调了其他小组选A的成员前去支援讨论,确保每个组的讨论都能真正有效的进行。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每一节课都有许多值得反思和回味的地方。课后周校和王博士都不约而同的问了我对自己上这节课的感受,这节课感觉进行的顺畅不顺畅。我的回答是顺畅,还有些意犹未尽,我能很清楚的感知到我这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能了解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疑难问题认真思考时的专注、攻克难题后的欣喜、小组讨论时的热情都是对教学效果最真实的反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