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怎么和回避吵架?

2019-06-17  本文已影响2人  穆先生4526

继续小伙伴的问题,今天的问题很有趣:怎么和回避吵架?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感觉是回避一般不吵架。如果有分歧或者矛盾,会直接抽身而去,或者和对方保持远远的安全距离,避免吵架。不知道提问的原意是不是:怎么(引导)回避来吵架?毕竟,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只是双方在吵架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能进入对方的认识中去。如果提问的本意是引导,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在回避自我状态满意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引导对方参与到吵架中。通过吵架来表达强烈的情绪体验,阐述鲜明的真实观点。

如果问题本意不是怎么(引导)回避来参与吵架,那会不会问题本意是:如果提问是怎么和回避吵架,才获得胜利?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两个人吵架,无非经历分歧冲突争执争吵筋疲力尽几个阶段。即便大家没有亲自参与吵架的经验,也有围观吵架的经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吵架中的胜利者,必然是声音盖过对方,眼睛瞪得大过对方,气势压倒对方,全程智商在线,埋伏材料或者观点突然抛出诘问得对方哑口无言,最终自己越战越勇,对方垂头丧气,自然是胜利了。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在自己精力充沛,回避者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发起争吵,这样获胜的概率就大。

如果上面两个方向都不是,那问题就是如何在和回避的吵架中,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在吵架中有这个诉求,我倒是对双方关系状态有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因为回避愿意吵架,说明关系可能是吸引阶段中的自我打开,或者是关系已经有了稳定基础,具备了吵架的失败的缓冲,再或者是回避特质尚浅。无论以上三种的哪一种,有吵架现象的存在,亲密关系就像是驾照考试中的一个知识点:遭遇事故之后,现场大呼疼痛的伤者,往往是骨折之类,不会有大碍,可以迟点抢救。相反,亲密关系中如果已经没有了争吵,就像事故中伤了内脏的伤员,虽然平静不语,却状况危机处理棘手。

我找不到暖场的小故事,就这样吧。

本文适用焦虑/回避/恐惧

问题:怎么和回避吵架?

根据我观察到的例子,

通常情况下发起吵架的伴侣,

在吵架过程中会被回避带节奏,

然后伴侣再产生自我质疑,

最后只能主动缓和关系然后无比困惑:

为什么明明自己是需要安慰的人,

最后却往往变成了安慰回避的人?

在吵架的硝烟没有散去时,

自己庆幸把双方的关系又拉近一步,

但等心情平静了之后,

自己会面对双重委屈:

最初的诉求没有被满足,

吵架还吵失败了好气啊!

如果再看到对方毫无愧疚

或者是洋洋得意的样子,

一不留心就把自己憋成内伤

我们回归到吵架的动机:

针对回避习惯性的某些行为,

在反复沟通无效之后,

只能通过吵架来表达自我,

希望回避能够接收到信息,

然后纠正回避的认知偏差,

在下次遭遇同样的问题时,

能够有不一样的行为反应

我认为双方在吵架中

滞留在原有的认知和思维中,

再加上吵架过程中情绪感染,

自我预期和对方表现的对立,

最终造成了吵架的无效果,

或者引起了回避的厌恶排斥

所以我按照吵架中双方的思路、情绪、效果

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下:

怎么和回避吵架?

1.吵架的思路

主语中的“你”和“我”

我们为了方便讨论

限定为焦虑和回避的吵架,

双方的优势是不同的:

焦虑吵架中强于感性评价,

回避吵架中强于理性分析,

这就注定了双方吵架思路,

从表达的起点就不同:

焦虑更善于以“你”开启话题,

回避则常以“我”回应话题

我给大家分析下原因,

大家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以“你”开口说话,

通常以基本事实作为开头,

以焦虑的主观评价为结论,

以“我”开口说话,

通常是对焦虑评价的反驳,

反驳的材料是自我的动机

大家看到这一步,

就不难发现为什么焦虑

在吵架中往往被带节奏了?

因为主观上对他人的评价不能证明,

自己阐述自己的动机却很难被驳倒,

因为动机就像是情感体验一样,

是一个自发自愿产生的,

除非违反了基本道德准则,

否则只有优劣之分并无对错之分

焦虑吵架思路的应对策略:

放弃以“你”为开头的感性表达,

以“我”为开头的体验陈述

举例子:

如果焦虑感到被对方忽视了,

吵架中表达是“你是个冷漠的人!”

即便你有100个理由证明对方冷漠,

对方也有101个理由证明自己

因为XX的事件分走了自己的精力,

实在分身乏术还显得焦虑不懂事

正确的表达是“我感觉自己好脆弱无助”,

如果再加上点操作技巧就是:

“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很坚强的”,

大家还是否记得回避的安全感?

自我依靠自己的自我实现,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吸引回避?

是不是和回避相似的自我独立自我实现?

如果改用这种表达方式,

是不是成功避免了无效的辩论,

而且在吸引力的维度上增加一分?

2.吵架的情绪

抑制和释放

吵架本质是沟通对话,

但是掺杂了激烈情绪体验,

在和回避吵架过程中,

焦虑和回避对于情绪态度截然相反:

无论焦虑主观意识层面

如何看待吵架中自身情绪表达,

在客观角度看来通过吵架

焦虑释放了过多的情绪压力,

无论吵架结果如何,

焦虑通过吵架平静轻松了,

但情绪也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

焦虑的情绪去哪里了?

回避背负了焦虑的情绪

回避怎么也看待吵架中的情绪?

回避在情绪管理中的抑制策略,

在吵架的情绪处理上同样适用,

同样会尝试通过抑制情绪的刺激源:

焦虑的信息表达、焦虑的情绪释放。

这也就是为什么回避在吵架中,

始终难以承认焦虑观点,

始终难以安抚焦虑情绪,

因为一旦接受了信息/情绪,

抑制策略就会失效自我情绪就会被刺激,

焦虑释放的情绪就会传递到回避身上,

这是回避努力尝试避免的状况

焦虑吵架的情绪应对策略:

我想提供一种尝试方式,

如果焦虑有情绪需要释放,

而且必须要找回避来释放的话,

双方不如直接挑明了吵架目的

就是为了互相处理下不满情绪,

要不要试试下面的题目:

比如番茄炒鸡蛋应该先放番茄还是鸡蛋?

比如吃炒饭应该用勺子还是筷子?

双方各自选择一种观点并开始吵架

3.吵架的效果

接受和改变

吵架的效果,

希望对方最大程度上接受自己观点,

特别回避在认知上的偏差,

如果能够在高技巧的吵架中,

通过焦虑的视角来纠正,

双方的吵架就产生了积极效果

但是焦虑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即便回避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在真正应用到自我改变上,

中间仍要相当一段的距离,

焦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

解读回避的非语言的信息

来捕捉到对方的改变,

提供明确的见证和积极的反馈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

回避的自我城堡存在认知偏差,

但是在自我状态中的相当长时间内,

它给回避者提供了自我保护作用,

只是在亲密关系之中障碍重重

个体的自我保护是必要存在的,

即便尝试纠正了回避的自我城堡,

在没有建立新的自我保护机制前,

回避者还会处于周期性波动中,

甚至还会退回到自我城堡中,

所以改变的另一半因素是,

协助回避建立新的自我保护策略,

或者是自我评价自我认可的支点,

有了新的没有偏差的认知和思维,

才能真正地摆脱旧有方式的影响

PS:

关于吵架外国人比较诚实,

温格·朱利《幸福婚姻法则》中说:

“即使最幸福的婚姻,

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

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我猜大部分都开始于吵架,

既然吵架是个大概率事件,

就没什么羞愧或试图遮掩

《资治通鉴》中记载一个故事,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夫人升平公主吵架,

郭公子一激动就说:

你不过是倚仗你的爹爹是天子,

才这般骄横无理。

我告诉你我爸还不屑于做天子呢!

升平公主去找唐代宗告状,

郭子仪吓得绑了儿子去请罪,

代宗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皇帝都处理不了吵架何况凡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