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密关系》
又是新的一天,共读《亲密关系》。这本书呢,主要介绍婚姻生活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阶段一:月晕
月晕,即光环效应,对于伴侣的选择,往往是源自于童年的追求,或者确认归属感,或者确定自己的重要性。
甲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是对方足够自信 ,那甲会努力假装具备“自信”这种特质,实际上,这也往往反映出甲对于“自信”这一特质的需求。
在追求另一半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对伴侣寄予过高的期望。所以,“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这是恋爱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自具足,这再恰当不过了。
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自以为需要的东西。当我们要学会放下对配偶的期望,让内心逐渐完善和强大,是从月晕到这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
阶段二:幻灭
幻灭阶段中,会产生四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一方面,很多人表面上对伤痛不在意,但,这恰恰是一种自我疗愈,亦或是逃避。在他们的内心中,伤痛,已经进入到了潜意识。
比如,夫妻之间的吵架,他们往往选择会牺牲对方,来去保护自己。
争吵,要比承受心碎容易、简单得多了。
生气,可以麻痹心中的痛,让对方产生罪恶感,让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对的。
但是,假若他们能够吐露对童年的不满,打开内心的伤痛,反而更有效解决问题。
你是想要追求对,还是快乐的生活?你是想要追求自以为对,还是快乐的生活?
另一方面,婚姻生活中,对愤怒的回应,有人选择攻击,有人选择情绪抽离,有人选择去被动攻击。
怎么去面对愤怒呢?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面对那份伤痛,这也是最近距离的面对。可以是同理心的倾听,或者是用爱来回应所有的伤痛。
阶段三:内省
内省阶段中,有两条路径,一种是无止境的去追求需求,另外一种是了解真正的自己。如何了解真正的自己?
或者放弃期望,或者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达到双方都会满意的结果,把伴侣和自己的需求都当成首要考虑的因素。
除此之外,婚姻生活又有哪些角色的扮演?
受害者角色、迫害者角色、拯救者,这是婚姻生活的三大角色,受害和迫害角色时有更替,婚姻免不了牢笼。
左右为难的监牢;
对原生家庭的死忠;
牺牲者的心态;
竞争关系;
依附心态;
投射;
死亡的诱惑。
关于死亡的诱惑,有一个穿墙原则:
第一,解决问题,先跳脱问题框架,突破认知。
第二,所有的问题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第三,所看到的每个问题,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第四,每一个人,他都能有能力,对生活遇到的事情百分百负责。
第五,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问题。所以,要学会提问。
第六,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阶段四:启示
如果说,在内省阶段,有一个穿墙的捷径,那就是“爱”。
只有真正的付出,真正的爱。也就是无条件的爱,如同王阳明的“致良知”,使得婚姻生活进入了启示阶段。
打开你的心,让爱意流动。
如果你想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夫妻间相互生气的时候,丈夫突然放下心中的怒火。
“假如我是爱她的,那我会是什么感受”?
通过宇宙的折叠,通过量子隧道,丈夫一步之间,走到了爱的当中。
所以,在修炼灵魂关系的时候。在家里的沙发、卧室、厨房就够了,不必特地到寺庙走一趟。
但是呢,灵魂关系的修炼,允许、let是关键。允许听从你的心的指导而做的事,你所做的事,是出自于灵感,创造性的想法和启示。
而这种允许状态,可以是“随他去”法门,或者是孔夫子的“尽人事,知天命”。
当然,尽人事,并非是不做事,而是好好的做事,安安心心地做好每一件事。
总的来说,允许是依据我们的灵魂去做事。
作者寄语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你的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