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猫传》说起
《妖猫传》直逼你面对黑暗
昨晚去影院看了《妖猫传》,看完整晚都在害pia。大概是里面人物的丑恶嘴脸吧,故事的主人公,杨玉环,虽然选角感觉有些失败,但作为中心,故事的情节和想表达的内容都很流畅。这世上有太多表现型人格,杨是或者不是,然而她的内心并不重要,历史把她推上了那个角色。“大唐强盛时,她是大唐的象征,大唐衰败了,就不再需要她”,无论她多美,有多少人爱慕,都再无用处。在她需要被拯救时,每个人都退缩了,甚至即便害死她,都没有人愿意承担罪名。故事情节相信是虚构的,玄宗是在马上征战的人,在里面却是一个文质彬彬丝毫没有英雄气概的,只有大度到允许外人爱上自己媳妇的形象,高力士一代“贤臣”,也没有被刻画出忠心和思虑周全。尽管如此,里面的丑恶和真情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限于历史人物,或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遇到,或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
观影期间,同步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为何杨在明知道那是一场戏的时候还要配合出演,每个人对于生与死的恐惧才是最深刻的恐惧,她不怕吗?她不怨吗?无上密又到底是什么?后来看了影评,才终于解了我一些疑惑。原来,杨玉环之所以作为整个剧作的忠心,并非只是为了引出故事,而是她获得了无上密,而这个东西,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每个人的东西,那就是:接纳这世上的谎言和虚伪,拥抱那些真实和美好。总会听到劝人的时候说:你也为他想想,他也不容易。这时候,通常当事人就十分火大,因为凭什么考虑别人?为什么不考虑我? 然而,其实,考虑别人,只会让自己更舒服,更不去难过和愤怒,更保护自己。白居易为了求一个真相,跟妖猫死磕,空海为了求无上密,跟大唐死磕,白龙为了贵妃,跟害死她的所有人死磕,然而,在接触到那些谎言和丑恶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不相信,不接受,愤怒,怀疑,等等。最终,他们都接受了那些事实和谎言,可也拥抱了这些美好与真情,于是,他们都终于获得了无上密。我们是否能够接受那些虚伪呢?刚好今天看了另一篇与这个内容有关的文章。
他们怎么能这样?---他们就这样!
文章描述了一个媳妇对于自己丈夫从来不记得结婚纪念日、婆婆从来不关心自己,甚至做饭切了手都只是给带上手套怕脏了饭的抱怨,她沉浸在这当中,一心只想着他们怎么能这样,太奇葩了,怎么可以有人是这个样子!然而,她没有意识到,他们就是这样,那你又要怎样呢?
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我也理解不了一些人的做法,认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做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没有道德,为什么这种人不遭天谴...然而,事实上,这种人就是存在,他已经存在了,他跟你不在同一套价值体系里面,他不会受到你价值观的约束,更不会受你控制,更更不会因此就停止伤害你,那么你又该怎么办呢?太多的人停在这里,无法相信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无法理解,于是自怨自艾,为自己找了一个道德的避风塘,有了这个观念,好像就能为自己防御,自己就不会崩塌。天呐,我们都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这样做于我们又有什么好处,问题总要解决,何必非等到被逼到绝境呢?这位故事中的媳妇,对于丈夫一再的容忍,其实清晰明了地告诉丈夫,这样做我是可以接受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抱怨呢?于是她们又会说,说了也没有用!说了结果也还不是一样,接着又陷入到委屈中去。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谁》
一个咨询师咨询另一个咨询师请求帮助,一个孩子尝试自杀,据说与一款游戏有关,前面的咨询师对游戏不太了解,怕自己说服不了孩子,她说:我可以告诉他,这个游戏不好,别再玩了,但是如果他被洗脑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被咨询的咨询师告诉她,可以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可竟然得到了前者的不耐烦,因为她说她知道,她会这样做,可是如果孩子不听她又该怎么让孩子听?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不知你有没有看到问题所在。这位咨询师跟很多家长和老师一样,以前学生孩子不听话,家长老师可以直接混合双打,可现在学校有规定,不能打。于是这些人就会抱怨,因为学校不让打孩子,所以孩子管不住。那么现在,你看到问题在哪里了吗?在他们的观念里,似乎有这一条:如果你想管别人又管不住,那么就直接动手。这个结论很惊人,可是却也是事实吧?这样的思维,阻止了他们看到另外一个人,而看不到对方,也就更不会有谈话、对话、理解、信任、合作。整件事情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他们自己。
接下来,如果你真的想要看清一个问题,不妨问问自己,这段关系中还涉及到谁?如果你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依然没有成功,那不妨问问自己,涉及到的那个人,他需要的又是什么?想要的越多,抓住的就越少,而正是抓住的少,才让他们在幻想的世界里统治一切,我没有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李松蔚老师说:当我们分清一件事情是谁的同时,失控的感觉会更多,我的事是我的,你的事是你的,这是两条线,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意志,相交的一刹那,纵然有让人目眩神迷的可能,毕竟还是两条线。在生活中,知道这是两条线是一回事,能够真正看到这两条线,是另外一回事,看到的过程,是最让人无法承受的过程。有时,就是要花掉很久,去消化那份挫败感。
控制的反面是什么?--拖延
几乎每个人都饱受拖延症的折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位心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答--为了不被控制。孩子几乎都体会过被家长催的经历,那个滋味确实不好受。而被“催”过的孩子,也都是有自己的主观意愿的,每个人都不会愿意被控制,而“催”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包括我,吃饭就要剩一口,以前没有细想过究竟是为什么,现在再回想一番,也可以看到以前爸妈没完没了非要喂饭,或者盛好饭非要逼迫吃完的画面。在孩子的心里,这最后一口饭就是自己拼命要保留下来的自己的独立意志,不被控制的决心。
文章也提到,拖延症患者最终会在时间节点前完成工作,这有可能与本人是完美主义者有关。拿写作来说,完美主义者一定要出品的东西是好东西,是完美的,是大家都能喜欢的。可是一动笔,好像写出来的未必真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拖延正是一种折中的好策略,不写也不会不完美,以后也还会有机会写,也就还会有完美的机会。另一方面,时间节点英文deadline,又可以理解为死亡节点,文中解读说,人们在跟死亡节点做斗争的时候,在节点前完成任务,会有一种战胜死亡的爽的感觉。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战胜拖延症呢?我想,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未必相同。不过有一位咨询师是这样建议一个妈妈的,妈妈的困惑是孩子每天房间都很乱,妈妈帮忙收拾孩子也不让,就是要房间乱着。咨询师认为,孩子很有可能是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才故意让房间乱的。然而,作为妈妈,却不能以各种行为告诉孩子,你房间乱我才会关注你,所以,咨询师的建议是:既然孩子不嫌房间乱,不妨跟孩子商量一下,堆一些杂物到孩子的房间里去,是不是很有创造性呢?
希望以上的所得,能够给你一些小启发~ 祝大家新年快乐!
今日完成:电影一部,阅读文章三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