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混乱的谩骂——以茶为例
文/小叶
前言
我在“母鸡”里买只水笔,大概是八块钱,在其他地方买正常的水笔大概是两块钱。离开学校以后才发现,外面有着不一样的文具市场,想必这是在鼓励新生的社会人不断进取吧。
但作为一个外来品牌,在国内市场,在同样的生活服务产品上,为什么“母鸡”可以贵四倍而依然有人热衷?
一 插曲
咕咚说上海吃午饭只要超过十块钱都是贵的?(不是饭馆炒菜,仅仅快餐)我当时也想说,你疯了吧?我知道你也想说。他是对经济没有概念还是过于敏感?
解剖
我想这个社会始终需要一些内心干净,坚持得住,不被社会洗脑,不被制度的修饰而变成人精,能混迹于人群的。
在这里,我常常碰到写茶的一群人,其实就是两个阵营的人,都是玩心理攻击的。
二 市场现状
古代,茶是士大夫以上才有得享受的,如果我们活在这样的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的古时候,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我是从山里到镇里到县里到市里省际这样生活过来的,回想小时候,我的答案就是:要是人人都分得到同样的东西就好了。不较真不钻牛角尖,针对这些生活服务类的,为什么不可以?国家发展,兴盛,本来就是朝着这个目标来的,建立部落,国家,也本来就是为了生活不再靠兽性争夺生存的目的,历经了几千年,终于人人可以吃饱,达到这样的生产力了,难道不应该欢呼吗?
那又是谁来破坏了市场,然后分出三六九等?
是的,作为一个弱者,没有权利说这些话,只有富可敌国才有资格说这些话,然而富可敌国的人大概没空说这些话吧。我不是一个会抛“书包”的人,我没有专业名词,从前有个活动叫白话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清楚明白一些很正常的事,来龙去脉,无须翻译成官话。
“母鸡”的出现,迎合的还是那个定位的概念,凭什么把自己安在某个高度上,就可以高价售出产品?精致,产品质量保证为基础后的用心,为人服务,在这个“用心”的过程,花出的代价,用售价来弥补,这就是大白话的市场逻辑。
不论是何产品,也不仅是茶叶,形成这样的市场,归功于全球化,网络,互联网,这些让古代的商人消失,以货易货的买卖年代远去,货币流通起来,被人们盯为生命更贵的东西,然而只有战争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明白这些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只有最高话语权的人可以改变其定义,但已经和平年代了。
人是一个奇特的生物,就是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益帮助的“信息”。就像这样的全球化时代,文明健康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日常用品,透明统一合理标价,人人乐享,然而并不是。于是人们把一些产品划到“日常生活用品”定义之外。如茶。
三 茶为例
如今的茶成了比古代士大夫以上能喝的那种情况还奢侈的东西,但看起来好像人人都喝得到茶了,因为货币大量增多。茶叶的发展,被赋予了神话力量,从前的从前,谁知道呢?这些历史是用来给我们知道它的出处,给我们经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知道哪个有不良反应,哪个没有,对于哪些人有,对于哪些人没有等等。
茶叶就是这样最经典的植物,被我们知道了可以饮用解渴,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于是庆幸工业发展,让人人得以尝鲜。却搞混了一个市场,谁来拨乱反正?天晓得。
不同阵营的人有不同话说,机智的他们学会了心理战,五根手指不一样长嘛。从前的市场较安稳,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条件没这么好,茶农书念得不多(我不是在侮辱谁,说个实情),他们也没空写东西,发文章,他们纯朴得靠天吃饭,甚至不是什么话都能面世的,更别说流通。现在呢,感谢自由言论,感谢义务教育,茶农们不再是靠天吃饭了,也不再是等茶商来收茶售卖了,他们自己也做起了经销商,于是两个阵营划分开来了吧?够直白了吧?所以不仅仅是茶也这样,其他产品也如此。
于是从前的纯茶商,做的“广告”,营销,深入人心的茶文化,茶叶对人体的益处,被天下人熟知,这时候茶农们想要让客户直接购买他们的产品,就需要“拨乱反正”,说“这些茶,没有那么贵,茶农做的呢每年量没那么多,都是商家为了抬高价钱说它量少而珍贵”,于是客户心理就出来了:既然量不多,那市场那么多,肯定有真假了。于是小心翼翼的去买“真茶”,茶叶哪有分真假?只是不同品种不同地形产出,内含物质的量有轻微差异而已。又不是手机数码衣服鞋包,可以仿真。茶叶本身就是植物而已,就像水稻,农产品一样的东西,有何真假?
那么坚持住的经销商们为了生存,只能回应茶农派,低价茶品有农药对身体不好,人工培育不如野生的,我这些是千年古树茶,量少等等……
人和这些植物不是一样的吗?从古代繁衍至今,基因突变让我们成为超人了吗?茶树品种在不同地方有不同雨水吸收、阳光照晒,和人一样南北东西的差异,肤色差异,你喜欢哪个就找哪个好了。
所以坐怀不乱的顾客们,才能“拨乱反正”,否则他们就是搅屎棍,穿梭于两个阵营,把这个市场搞得更乱了。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人们也开始迷失自己,听风就是雨,没有了自己判断,或者被“过来人”带歪了,为了节约时间走快捷道嘛,他们就迷茫,无从选择,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喝茶,分四季分冷暖,不就最简单基本的嘛。人工培育,不人工看管怎么提高优质可用的产物?袁爷爷没有用心培育水稻,怎么供给这么多张嘴巴?野生茶有没有?有啊,知道它贵,你就尝鲜嘛,小学课本的荔枝,读过吧?不就一个逻辑?你不知道具体情况的话你跟人家瞎掺和什么呢?哪有又要便宜的又想稀少的?这世道,人工值钱,权利地位值钱,拎清自己先。
如何拨乱反正,作为茶客,选择你自己要的茶,要的价位,要的口感,比较两三家,口感好的,去买。不就得了吗?你非要到处串场子,不同等级的瞎比较,这门道你拎得清吗?不要总是听人家说茶叶市场乱,水深。如果茶客都是理智的,就助“拨乱反正”一臂之力,如果不理智爱吹牛的,那这些搅屎棍就是市场乱的因素之一。
很多真正喝茶的人,他们都是付出“代价”来喝明白的,天下没有掉猪八戒的,像周小姐说的,她们夫妻二人摸索至今,二十余年就是买来不同茶,喝遍不同等级的茶来区分的,因为爱茶。就像一个美食家、一个大厨,就是要吃遍大街小巷去练就自己的技艺的,那作为一个经销商,他就是付出这些代价过来的,他能靠自己的经验,嘴巴,来鉴别茶,买进卖出,这是人家的本事,你别眼红呀。服装有买手,这茶也有“买手”。做一个简单的买手,靠嘴巴吃饭,这不就很明朗的市场出现了吗?
至于茶农,你有田地,你种你的茶,你有技术你就做出好茶或者研究改良口感,而不是跑出来市场捣乱呀,分工明确嘛。
那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即能是茶农,又可以是买手?有没有这样集一身本领的?有啊,少,天赋既然是天赋,就不会让每个人都同时具备,所以请拎请自己好吗。味觉又不是人人都能那么好的,茶叶又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做出好口感的?这样明朗的两条平行发展方向,还会有混乱不清的吗?乱的是人心不足。
不仅仅是茶,其他产品也是,文化学术也是,要研究就往深了去研究,一辈子做一件事就好,做精了自然有自己的“粉丝团”,不要在迷茫的时候“白天姓鸡,晚上姓鸭的”(闽南俗语)。
四 结语
中庸得一二之人圆滑客会说:哪有这么简单,然后在这样的心理潜意识下继续渐行渐远。该混乱的继续混乱,高高挂起了。因为人人如此的话,才会继续混乱,如果你不想继续抱怨这市场混乱,就从开始做起,先分清楚自己是顾客,生产还是经销商,或者全能天才。
这也是我常常嘴贱抨击的一点,就是现今社会生活比从前安稳,质量提高,精神品质因为多元信息吸收无法消化而受冲击,该坚守的优良传统美德还是坚守吧,比如社会责任感,如果做的还微不足道,那在力所能及之下还是坚守着是非黑白吧。
一切为了同生存的人类更好的生活品质去奋斗,人人找到自己的方向为之奋斗,实事求是,不要做搅屎棍。
最后说一个问题:铁观音为什么看起来没那么名声大噪了?为什么他的正常价格是归一的?而不是天价?除了被说农药超标,还有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今天的非专业课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2016.10.10 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