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快乐的记忆吗?
中国人特别讲究“团聚”,却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和家人在一起无话可说、气氛尴尬,无肢体接触,孤独冷淡,有事说事、无事冷漠等的相处关系,在中国家庭中绝对不是少数的。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若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孩子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一味的想改变对方,看不见对方的真是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想象是最可怕的,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真正的陪伴是: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真正的陪伴是只关注,但不打扰。
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通过这些自我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不再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部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注意,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