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总结-20171217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麦斯巴斯曼

本周基本上只看了一本书,即《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这本书是自己从接触时间管理(13年初)到现在所读到的最接地气的一本时间管理类书籍(跟《小强升职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目前为止(3/5处),整本书都是围绕着3个清单来讲的:

1、时间段清单

2、碎片清单

3、每日任务清单

时间段清单

作者很前面的部分就强烈建议读者把自己典型的一天内所做的所有事项,以及自己希望做到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写下来。

从刷牙洗脸到重要工作事项不一而足。

作者认为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想要做什么事,是把生活的掌控权重新夺回到自己手里的第一步。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脑科学概念——“工作记忆”。根据研究,人的工作记忆内存只有7±2个单元,即只能保存7±2项简单内容,超过了就记不住了。

而大部分人的工作记忆内存可能只有4个单元。

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把自己一天内的所有处理事项写下来的原因,因为光靠想你根本想不全。

记下来之后怎么做呢?

作者提供了一个“按照时间段,而非时间表来规划任务”的想法。

每一个时间段——比如说早上5点到7点——都可以用6个要素来辅助你决定这时候最适合做的事情是什么。这6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

按照这6个要素,结合你已经记下来的每日必做事项,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张时间段清单。

亲测有效,不仅工作效率提高,还有效地解决了自己拧巴和焦虑的毛病。

碎片清单

碎片清单其实就相当于收件箱,就是把所有一切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想做的/要做的事情,自己想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都记下来。

事无巨细地记下来,稍后再去处理。

在碎片清单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还介绍了他认为的时间管理中各种事情的分类,分别是:执行计划、随机之事、发呆、制定计划。

执行计划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执行自己确定好的要做的事情。

随机之事就是实现没计划好要做,然后到了某一个时间点突然就想做这件事了。比如说我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盒牛奶,但是天气太冷我想喝热的,于是就放下正在写的这个问题去煲开水准备热牛奶。再比如今天到目前为止,除了做日回顾以及做刷牙洗脸做早餐等事情之外,没有再做任何的计划。

我觉得自己很多情况下做的事情都是随机之事,我也不敢说好还是不好,但可能的话还是尽量要多做一些计划。

发呆不仅仅表示字面意义上上的“发呆”,还表示微信上闲聊、看剧、看电影、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刷微信文章、看头条、刷微博、打游戏、NS 等等等等很无脑的休闲娱乐活动。

发呆并不完全代表浪费时间,适当的发呆是有益的。而且针对闲聊这一项,还要看对象是谁以及你当时的心境,像家人、女朋友、朋友,跟他们闲聊意味着增进感情,则就更不能算是浪费时间了。

最后是制订计划,就是要考虑事情应该怎么做。

这里的考虑指的是要在制定计划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将这件事情具体的执行步骤想清楚(最好能写下来)。比如计划要写一篇文章,那可能需要先想好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主题分解想好大纲(《金字塔原理》);再比如要完成一个产品原型,那其实步骤应该是列好功能清单、字段清单和交互清单,然后再一个个功能、字段和交互去思考具体的细节(《用户体验要素》)。

这样一来计划就会显得比较靠谱,计划的时间也会比较准确。

值得一讲的是,作者重新定义了“碎片时间”,按照以上定义,他认为除了“执行计划”之外,其它的3类行为(随机之事、发呆、制定计划)都算是碎片时间。

每日任务清单

每日任务清单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自己在一天中专注和聚焦,将任务逐一搞定。有点类似于《搞定1》里面所提到的“下一步行动”清单,又有点像橙子学院所推出的”每天3件事“理念。

简单讲就是把碎片清单中你觉得比较重要的,或者需要自己在当天完成的事情提取出来,并仔细思考这项任务的执行步骤。

然后当天内你就照着这个清单,逐项处理,处理完了就划勾。

这是累积成就感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