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06可证伪性是一种个人态度
十行采集:
1.可证伪性是对待理论的一种态度,当你觉得存在一种“这个理论也许不正确”的可能性时,你所持的态度就是可证伪性。
2.可证伪性是对某个特定理论所秉持的态度,而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一个特点。
3.尽管某人认为他的某个理论是正确的,但仍愿意承认它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就可以说,他认为这个理论是可证伪的。
反之,某人似乎不愿意承认他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就可以说,他认为这个理论是不可证伪的。
4.证明预言是错的,常常可以作为反对一个理论的证据。
但是,错误的预言常常是由错误的辅助假设而非理论本身造成的。所以,当面对不正确的预言时,更合理的做法是摒弃一个或几个辅助假设,而不是放弃整个理论。
5.当然,在问题刚一出现时就放弃某个理论并不合理;但另一方面,当证明这些理论不正确的证据达到一定数量时,继续坚持这些理论就不那么合理了。
6.但是,当证据数量达到多少时可以算是“足够多”,从而让人可以放弃一个理论?这个问题极其难以回答。重点是合理和不合理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明确的界线。
因此,不可能精确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某个理论被当成了不可证伪的。
7.人们的主要分歧点并不是一方或另一方在面对足够多证据时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是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算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
8.重点是,人们所认为的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与其整体世界观是紧密相连的。
9.我们各自的观点拼图对我们把什么样的证据当作是有意义的证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反过来又会深刻影响我们关于“是谁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证伪”这个问题的看法。
10.要证明人们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证伪其实非常复杂,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对方不接受我们提出的证据。
反过来,对方也可以用完全相同的说辞来描述我们,即我们拒绝接受他的证据。
所以,如果我们要证明对方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证伪,我们需要做得更多。
一行精华:
可证伪性是对某个特定理论所秉持的态度,而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一个特点。
要证明人们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可证伪其实非常复杂,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人们不接受别人提出的证据。
触动,反思,改变:
可证伪性或不可证伪性,其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态度,而非理论特点。这个论述与世界观的定义是互相呼应的。
前文谈到的知觉表征论,以及真理符合论的问题与困惑时,就明确指出了世界观的主观特性,这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我们所无法摆脱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自己的理论持有刻证伪性的科学家们,确实是更加客观。这种愿意接纳,甚至欢迎不同意见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相反,我们经常陷入认为某个理论不可证伪的误区中不可自拔,甚至变成了某种“执念”。其实,连整个世界都是有可能被证伪的,这种坚持又何必呢?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因此,放弃这种执念,也不影响我们热爱生活,过好人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