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婚姻家庭

我的孤独,我的自我 | 大龄未婚焦虑的女性怎么办?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空的鱼儿儿

01 我的孤独,我的自我

我的咨询工作大部分客户都是女性,近期来咨询“大龄未婚焦虑”、“恐婚”的女性越来越多,尽管男性也有来咨询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女性是绝大多数。

我要讲一个故事,这可能是典型城市“大龄剩女”的坎坷寻爱历程。

晓林是我的女性咨客之一。她正在经历一段痛苦纠缠的姐弟恋,来到“要么结婚,要么分手”的岔路口。这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焦虑日子,让她瘦了整整一圈。

她34岁的脸上,原本保养得好好的皮肤,骤然出现显而易见的皱纹。她说,好像最近一下子老了10岁,一颗心无法再感受到年轻人的畅快感了。

晓林和小她7岁的男友交往了一年,彼此都没有将这段关系公开告诉父母和亲朋好友,这段恋情谈得如同地下情。

她受够了这种偷偷摸摸约会的感觉,很想把关系挑明了,但是她对于这种年龄差距甚大的姐弟恋感到深深的不信任,总是想先等对方摆出明确的态度,她才亦步亦趋承认这段关系。

然而,对方是个“还没玩够”的人。他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既没有承认这段关系是男女朋友关系,又不断释放出“我爱你”、“我需要你”的暧昧信号。

晓林好几次下定决心说,“我要跟他把事情挑明了,今天跟我说我是他一辈子要守护的女人,明天跟我说家里人要给他介绍对象,问我意见如何,我就笑笑,但其实我又生气又吃醋,他竟然这样摇摆不定!我们要么把结婚的事情提出来,要么干脆分手干干净净的算了!”

她转念又说,“我还有3个月就35岁了,我知道大家把这种级别未婚的女人叫做‘齐天大剩’,我很反感,装作无所谓,但其实我心里很慌。”

我理解她担忧的是,自己都已经这么大龄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男人,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得到比他更合适的结婚对象。

回顾之前的感情历程。读研究生的时候,她谈了一个男朋友,算是门当户对,打算毕业就结婚的。

她说:“那时候的我对感情的理解很自私,总想着自己怎样舒服,很害怕结婚之后就会被各种家庭琐事耽误了个人发展。”

“我需要男友做很多事情来证明他是爱我的。”在那段关系里,她的男友对她百般忍让,哪怕是她一次次用分手来威胁他,让他服输。

直到真正谈婚论嫁的阶段,“因为他们家给的彩礼钱和摆酒席钱很吝啬,我就看他的态度,如果他不去说服家里人,谈妥条件,那么就是不够爱我的表现。”后来这段感情双方僵持不下,自然就吹了。

晓林那时候很自信地认为,错过了一个“不够爱”她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最终会遇到真正的爱情的。

后来她零零散散地谈过几段恋爱,有走心的,也有走肾的,大都无疾而终。她认为那些感情都是“不够爱”的结果,每次都是她主动放弃。

有好两年时间,她对任何男人都提不起兴趣,直到遇到现任男友,让她同时感受到爱情的撕心裂肺和甜蜜朦胧,但谁都不敢主动挑明关系,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谈了好几段感情都糊里糊涂啊,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长大。”晓林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随即滑入了抑郁的深渊里。

“其实我一直都希望在感情当中找到自我,但是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很容易孤独,很容易失去自我。”

02 为何中国大龄未婚女性的焦虑铺天盖地?

晓林的例子,很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大龄未婚女性的焦虑和迷茫。让我不禁思索,这种群体性的焦虑和迷茫,从何而来?

1、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剩女”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06年,“剩女”这一网络流行词,最早作为新词汇被官方收录于《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报告状况报告》。而“剩男”这一词汇至今未见收录。

2009年,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有41.2%的女性和8.1%的男性担心自己找不到配偶。男女在婚恋焦虑上的表现差异悬殊。

2010年,25-29岁年龄段的未婚女性比例已达21.62%,是2000年8.67%的两倍多。在30-34岁年龄段,2010年的未婚比例已飙升至5.35%。

·经济因素加剧了大城市未婚男女的性别不平衡

从1995年至2019年,30-34岁女性的未婚比例激增,且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于城镇,占全部30-44岁未婚女性的80%以上。

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我国自2010年以来,本科生毕业的男女比例将近100:110,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开。学历越高,女性比例越高。

因此可以做一个推测,集中于一线城市的“大龄未婚女性”中,有不少是具备至少本科学历的“高等教育平民”。

这类女性在结婚的条件中,或多或少希望对方能够至少付得起一套房子的首付,然后俩人婚后一起还贷。

相比,受到同等教育水平的男性,如果到了结婚的年龄,他自己没有一笔首付储蓄,或者家里条件一般,无法支撑他在一线城市买房,那么他很可能在30岁左右“退线定居”,回到老家买房和结婚。

因此,买不起房的男性离开了,买不起房的女性宁愿滞留在大城市。这种经济因素加剧了大城市未婚男女的性别不平衡。

·“大龄未婚”是大众媒体专为女性设计的紧箍咒

中国的未婚女性,从古至今都在充当着别人的谈资。在网络上输入“大龄未婚”随便一搜,就会发现众多条目都是“大龄未婚剩女/女性”,而“大龄未婚青年/男性”只是偶尔一见。

似乎“剩女”和“大龄未婚”是大众媒体专为未婚女性设计的紧箍咒。

中国未婚女性一直生活在社会文化给予的标签之下,生活在这些负面标签带来的情感迷雾中。

相比,西方不婚女人早在19世纪就开始抱团对抗主流舆论对她们形象的污蔑。

现如今,全美统计只有20%以下的女性在29岁之前结婚。当前美国未婚青年的比例高于已婚青年,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反转”(a dramatic reversal)。

美国女性已经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成人生活模式——她们不再用婚姻来开启自己的成人生活。她们重新定义了婚姻和家庭的概念,重新描绘了为人妻母的生活内涵。

过去那种婚姻是女性唯一归宿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现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摆在她们面前的是无数条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道路。在这些蜿蜒交错的道路上,会遇见爱、遇见性、遇见懂得、为人父母、开拓事业、发展珍贵友谊……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女性单身不是一种“约束”,而恰恰是一种“解放”

反观国内对大龄未婚女青年扣的这顶“剩女”帽子,不得不说是男权话语社会文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阻碍和打击,背后更是牵扯到商业资本的推手。

因为制造足够多的“剩女焦虑”,才有利于催化女性为自己的羞耻和焦虑买单,撑起各种女性消费,美容,保养品,婚恋网……

·婚恋观

在择偶观方面,男性更能接受“向下兼容”的客观条件。譬如说找一个客观条件跟他比起来差一点点的女性,前提是这个女性年轻或看起来比较漂亮。

而女性呢,在择偶上面更倾向于“向上兼容”,也就是说“宁缺毋滥”,宁愿自己单身,也不要找一个条件比自己差的男人,她们会觉得这样的婚姻会拉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何苦结婚呢。

所以这种择偶观的差异就会造成这样的一种现象:

最上面的那条横线,是指“贵族”和“富二代”之间的联姻。真正的“皇帝女不愁嫁”,而我们大众认识里的优秀女青年,大多是平民中的“精英”,相当于金字塔上面的“B”。

金字塔当中的B女,她们在择偶过程中,无法找到更多的“向上兼容”或“平行”的对象,在诸多比较当中犹豫不决,于是或自愿或被动地“剩下”来了。而男性当中的“剩”,主要是集中于贫困农村的青年。

这是婚恋观差异所造成的“剩女”现象。


其次是自身婚恋观矛盾造成的女性择偶“高标准”假象。

在我做的婚恋咨询工作当中,我发现不管男女,在找结婚对象和找恋爱对象上,都用的是两套标准。甚至有可能这两套标准本来就是冲突的。

譬如有些女性在找恋爱对象的时候,想要懂女人心思的帅气的男人,在找结婚对象时就想找踏实的经济适用男。但其实这两种类型的特质很难在同一个男人身上体现出来,懂女人心的男人可能不够踏实,帅气的男人未必经济适用。

所以很多人都难以察觉自己的择偶观和婚恋观本就存在冲突的,以这种“高标准”去找对象,很难如其所愿。

还有很多女性,在择偶观当中有一条非常主观而且含糊的条件,那就是对方要“足够爱我”。

怎样才是足够爱你?这就涉及到个人的观念,性格发展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了。

·个性因素、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晓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个性因素对她之前的恋爱经历所造成的阻碍。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爸爸比较大男子主义,把男主外女主内视为理所当然。

她看着妈妈操劳家里的一切事务,辛苦拉扯大两个孩子。

妈妈经常抱怨发牢骚,爸爸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家里鸡飞狗跳的,他翘起二郎腿摇着扇子看电视。

她很害怕自己变成像妈妈那样的女人,被繁重的家务活拖累成一个满腹牢骚的黄脸婆。

她不认同妈妈为这个家庭做出的个人牺牲,另一方面也没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对爸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埋怨。

而这种未察觉的埋怨就投射到她研究生时期的男友身上了。所以她在关系里,有很多个人内心冲突的体现,都是因为她需要在亲密关系里证明自我的价值,而这种获得自我的方式却是以打压对方,不断让对方做出妥协,牺牲对方的自我价值来获得的。

她一次次恋爱,都是以觉得“对方不够爱我”为理由,自动放弃关系。这是因为在根源深处,她自己也不够爱自己,需要别人的爱来填补这部分空缺。

包括她现在处的关系,也是要等对方先走一步,她才跟上一步,其实是自动把自己放置在关系的被动地位,这谈何有安全感呢?

其实关系中的安全感,不是对方给的,而是取决于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自觉自爱,在多大程度上听从内心的抉择,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采取积极主动。

其实像晓林这类型的女人,潜意识深处是希望通过一段婚姻来拯救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对另一半抱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期待。

这世界上真的有盖世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娶她吗?也许有吧,但是盖世英雄很少,这样的女人很多。

03 如果你觉得自己深陷大龄未婚焦虑,该怎么办?

首先,在择偶观方面,调整自己对物质的期待,多关注到男性的内在品质。别再在结婚的条条框框上,要求男方拿出买房子的首付,然后再考虑结婚。

要求男性买房结婚,其实是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的衍生物。别高举现代男女平权的旗帜,又想享受传统婚姻对女性的红利。

自己有本事挣钱,俩人一起在大城市租房子也能把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其次,觉察自身个性因素、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有隐秘的“爱无能”的表现。

虽然我们是被过去所影响的,但又是过去所不能概括的。通过深入觉察,可以看到过去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然后一步步破除这些固执的概念,自我解放。

最后,主动起来。都9102年了,不要老想着女生主动追求男生就是掉价的行为。

相反,有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的聪明女生,她会巧妙地追求男生,让男生觉得好像是自己在追求这位女生,同时满足了他的征服欲,但其实他没想到这是女生一手导演的。

如果你对结婚有一点点期待,那么就开始上面的三部曲。如果你压根没想进入婚姻生活,那么请你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看到世界之大,道路之多,自身的焦虑也会相应减轻。

如果你遇到爱,请勇敢起来!如果你未遇到爱,请勇敢爱自己吧!

_END_

作者:刘丹红,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硕士,博士在读。专注于帮助女性成长 / 婚恋情感 / 职业生涯咨询。

咨询预约,扫码关注公众号:心是一座庭院。

注:为保护来访者信息,以上采用的故事已经过虚构处理。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图片来自imgii.com

心是一座庭院,不要让其荒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