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裹挾在危機中
雷曼危機十年後,人們已經隱隱嗅到了,即將到來的第二個金融危機——《雷曼危机十年后,美国正在酝酿一场新“灾难”》(來源《參考消息》)。當然,若不是簡單地看標題,而是看過全文,你會發現標題不過是吸引眼球而已,畢竟近來就糜國事多,所以用“糜國正醞釀一場新‘災難’”的表述,更容易引起對糜國近來行徑不滿的人的關注。但你若說,這事與糜國無關嗎?卻又不是。因為,這次的危機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與貨幣貶值問題,債務問題是自身問題,但貨幣貶值則有著糜國的陰影存在。當年的雷曼危機時,糜國是當時挽救全球經濟的中堅力量。現在,卻身份變換,不但不救,反而推波助瀾。所以,新的危機爆發地雖不在糜國,但糜國還是脫不了干係。
文章除了說了土爾其、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之外,也提到了經濟相對發達的歐盟。歐盟的主要問題在於債務。由此可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抑或發達國家,經濟危機均在債務問題。當入不敷支的時候,無論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會是一個經濟危機。當然,除非你擁有絕對的印鈔權力,且你的債務用你發行的鈔票計算。(當然,這樣的後果亦會是危機,但畢竟這樣危機不是自己單獨面對,而是所有持鈔人一同面對。這樣,危機的壓力就減少了。)
但債務問題早就成為世界普遍問題了。前些年,我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就有朋友說,債務問題不過是一個左袋與右袋的問題,沒有實際的意義。我從來就不認同這樣的話,因為,除非是免息債務,不然,債務終歸要支付利息。而利息正式所謂的“意義”。你可以用明天的收入(國家用明天的稅收)支付今天債務的利息,明天的債務用後天的收入支付利息,與此同時你還需要用後天的收入支付利息的利息......這樣的結果必然祇能在收入(經濟)擴張發展的情況下纔能成立(即使是收入持平都不能成立,因為利息會一點點侵蝕你的收入),因為明天的收入可以支付債務,同時可以支付利息。可是,這祇是一種美好的憧憬。收入(經濟)不可能一路嚮好的高歌猛進,收入(經濟)同樣會有高有低。當(收入)經濟出現低谷,支付不了債務與利息的時候,“意義”就被突顯了,危機也就靠近了。今天靠近一點,明天靠近一點,最終就來了。
到現在,或許你會發現,為何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經濟“增長”,警惕經濟“萎縮”。原因正在於經濟增長下,國家債務與利息纔有著落,經濟萎縮下,國家債務與利息就會變成一把懸在頭頂上的刀,隨時有掉下來的危險。於是,各國都強調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就是對內過度消費與對外的經濟擴張。過度消費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經濟擴張造成外交關係的緊張。
但抱歉!雖然問題被發現,可是,我們無法逃脫。因為,在一個強調“競爭”世界與社會雰圍中,我們祇有被裹挾的份。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