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巢湖文海每天写1000字

复盘:《紫藤萝瀑布》

2018-05-31  本文已影响43人  书山花开

文/山路花开

01.

展示总是缓慢的,按原先模式讲两节可完成的,新模式下至少得三节课。其优点在于,预习相对充分一些,展示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提高,至少舞台是他们的,教师做了最大程度的让步,将课堂的时间基本上还给了学生。

可问题也存在,最主要的是:无论是讨论还是展示,总能发现部分学生不够专注,或者说有些人进入不了状态,讨论在打擦边球,展示时可能心不在焉。传统课堂这样的问题也存在,但没有时间给他们被这种状况放大————因为在新模式中讨论和展示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心投入,并且能够有效地梳理学习的成果,我尝试应用“复盘”。

02.

先在简书看到不少关于复盘的文章,后来买到了两本关于复盘的书:《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的推演》和《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翻了以后,感觉它主要是对成人的学习和组织的反思与改进,针对于个人或学生的未必能“拿来就用”。简书上也有训练营专门针对个人的“复盘”,看了一些文章给我感觉是,和拆读与时间管理那套方法比较接近。倘若要应用于学生的,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或许只能借用其名称,而具体的做法应该作较大的调整,甚至可能会面目全非。

03.

上好《紫藤萝瀑布》后,按照复盘的四个步骤“回顾、反思、探究、提升”(回顾就是回顾过程,反思就是反思原因,探究就是探究规律,提升就是提升能力。回顾、反思、探究,是复盘的动作;提升,是复盘的结果)开展“复盘”。

(1)回顾:让学生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收获,要选择重点,讲时不能看书,必须语句连贯,要真正做到“复现”,学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以此检验学习的效果和收获。比如学生这样讲:我们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观花”“忆花”“悟花”,依次展开,其中“观花”重点在描写,描写紫藤萝,它按“花瀑”“花穗”“花朵”展开,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且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精细描绘,可见可闻可感,使人身临其境。此时观花,所描写的花,给人的感觉是灿烂、辉煌、蓬勃,而在“忆花”中,也就是写十年前的花,给人的感觉是稀落、伶仃,二者形成对比。由衰到盛,更能给人鲜明的感受,由此得出感悟。如此云云,这样的回顾,能对课文作宏观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也一清二楚,讲述后也使其他的同学也得到一次有效的重温。

(2)反思:反思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主要是原因的揭示。举例而言,对于前面的“回顾”,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反思,一是阅读,比如很多同学阅读时从来不关注行文思路,总是笼统地感觉,没有仔细的区分内在的层次,也不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重点,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更加坚定地相信叶圣陶的诗句“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与脉络,是阅读文章的基础能力,也通过思路的把握,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重现”写作过程,领会写作意图;二是写作,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没有结构意识,更没有层次感,因此需要学习《紫藤萝瀑布》,写之前努力搭好框架,叙事、描写或议论时尽力体现层次性,这是习作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关键。

(3)探究:要把握规律,就要跳出文章本身,以更全面的视野看待本文。如《紫藤萝瀑布》的写作,可以提炼出一个“母版”,即:遭遇,遭遇前情绪低沉或消极,遭遇物或事详细生动描写,遭遇后产生影响,发生变化。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证明这个“母版”的存在,如:《荷塘月色》最为典型,去荷塘前“颇不宁静”,遭遇荷花并详细描绘,于是觉得了自由,享受了美景。又如《荷叶母亲》,开始写“觉得烦闷”“不适意”,后来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心境发生了变化,“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再比如《秋天的怀念》,看菊花前灰心而绝望,遭遇“母亲去世”事件,看到“菊花”就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很明显的从颓唐的境地走了出来,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又比如《最后一课》,小弗郞士先是对学习不在意,很讨厌,后来遭遇了特别的事件(禁止教法语,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于是产生对语言的无比热爱,表现了最朴素的爱国热情。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也是这样的方式:先是讨厌阿长,遭遇买书事件后,深为感动,完全改观。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相信这是一个“母版”,像ppt那样,用这个母版,选择不同的素材,用心“填充”,精心布置,总会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作品”。这就是规律的总结,有助于找到写作的“路径”。

(4)提升:这几个步骤中,假如认真用心去做,我相信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像“回顾”,通过重新讲述,能够加深理解,可以发现问题,借此为后面几步做好铺垫;像“反思”,通过原因的分析,可以透过表象,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获得改进或提升的机会;像“探究”,更能培养思维能力,把握规律,找到路径,学习也可能因此变得更有效。当然,我觉得像“拆书”那样,“拆为己用”,重要的还是指向于现实的改进,也就是要去做。比如知道了“遭遇”这个“母版”,未必有作用,重要的还是去写,按这个“母版”,选择主题和材料去写。像阅读的思路和层次,也需要在学习课文时加以应用。如读《河中石兽》,结构体现在哪里呢?很显然有二:一是“事理”,先“事”后“理”,像《狼》《猫》都是这样的;二是“原因”“经过”“结果”三段法,“山门倒塌,石兽沉河”是“原因”,寻找石兽中的波折是“经过”,“果得于数里外”并有所感悟是“结果”。而层次性表现在哪里呢?就是三人三说,即僧人言在下游,讲学家说泥沙中,老河兵说在上游,三个方面一经展开,内容就丰富了,思路和层次也很分明了。如《说和做》,结构上是两段法,“做了不说”是前半部分,“说了就做”是后半部分,层次性各有三:三部书,三件事。《黄河颂》结构有“朗诵词”“主体”“尾声”三段法,层次性表现在“主体”中以“啊黄河”为界分别写三个方面。

04.

这次“复盘”,在班级中进行不那么成功。首先是“复盘”的概念,很难讲清(难在于要落实在个体的非成人的“复盘”,其含义到底该如何确定),学生也许将其视同于“总结”;其次,在我而言,也接触不久,尽管感觉“复盘”的重要,但自己应用得少,体会还不够深,拿到学生中去,算是“试用”;最关键的是,至今还没有可以将“回顾、反思、探究、提升”四个步骤和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作最大限度契合的路径和措施。

至于能不能算是对开头提出的问题的对策,还是未知之数,有待今后的实践去验证。

05.

可以肯定的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复盘”是很有意思的,也很有意义的。

在看《小说创作技能拓展》,里面提到叙事的两种方法“展示”和“讲述”时,我立刻想到《紫藤萝瀑布》,觉得散文也是如此。开头写“花瀑”“花穗”“花朵”等段落,是典型的“展示”,而后面的回忆,回忆十年前的往事,属于“讲述”。前者像镜头一样,让人身临其境,细腻,直观,而后者则很概括,甚至语焉不详,但属于必要的部分,因为这是背景,又起到比较的作用,而由衰到盛,是感悟的“基础”和“由来”,倘若不“讲述”而“展示”,那篇幅之多可想而知,更主要的没有了本散文的风格:包含着儒家的风范,也体现了蕴蓄之美。有时候没有说出的比说出的,更耐人寻味,更有力量,使人看到文章背后的那个“人”在饱受痛苦和不幸时,能克制、容忍,不宣于口,而开阔的胸襟、高远的视野,以及文化熏染而具有的生命意识以及家国担当精神,也力透纸背,尤其感人。这非一般的摹景写物之作可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这篇几乎读得麻木的文章,我第一次从叙事的角度去审视,最终获得了新的感悟,这也是“复盘”带来的收获。

(山路花开 2018053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