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
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先去查了百度,因为我不太拿得准“家风”的意思。在我的生活里,“家风”这个词几乎是不会被提及到的。我甚至觉得,可能大多数人会陷入与我一样的尴尬,那就是当别人问你家风时,你可能无从说起,甚至会觉得这个问题超纲了。
我对“家风”最直接的联想不是关于我们家里的任何东西,而是一些电视剧的画面,比如,某个大家族的男主人愤怒地指着做错事的儿子(女儿)吼道:“你真是有辱门风啊”。所以基本上,在我的认知里,“家风”是只有那些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或者其他有显赫社会地位的家族,才会特别强调的。当然,我的这个认知并不是因为电视剧,而是这几十年来与这个社会接触后的认知。
我是生在武汉的一个郊区,从小在田梗边长大的,所以要在我们家寻找“家风”可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也不是无迹可寻。我奶奶生了我爸他们兄妹六个,在我爸十七岁的时候,我爷爷就因胃病去世了。我长到十四岁的时候,我奶奶也去世了,在我奶奶的追悼会上,我爸悼唱我奶奶的生平,唱哭了全湾人。
我奶奶那一辈人是在穷苦日子里爬过来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含辛茹苦把我爸他们六个拉扯大。你要问她家风,她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她的很多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传到了我爸身上,从他写的那些悼词里就能看出来了。而在我看来,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韧的品质。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爸他们兄妹六个都没有成家,最小的兄弟刚十多岁。我很难想象我奶奶面对这样的境遇时的心情,反正结果是我爸他们兄妹六人都陆续成家立业,虽不至大富大贵,却都是健康美满。除了坚韧,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词去形容她老人家了。当然她身上还有很多其他可贵的品质,留作后话吧。
相比我奶奶,我对我爸的了解就更细致了,因为很多他经历的事情,我也是参与者。因为我爷爷过世得早,我爸得志得也早。我爸除了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他还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顶梁柱,甚至他还肩负着我们整个村的大小责任。因为他是一名党员,在我们村的村委会效力三十余年,从听话跑腿的小年轻到人人爱戴的村书记。不敢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一定是以身作则不遗余力。
从我们这个小家到我们整个家族,再到整个村,他过去的几十年面对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困难,见过他废寝忘食,见过他坐立难安,但从未见过他退缩,更别说放弃。我虽无法感同身受,但大都看在眼里,我想那应该就是坚韧,跟我奶奶那种坚韧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我太姥姥的封建思想,家里唯一的孙女没有被送去上学,那个孙女就是我妈。还没等到我妈为此遗憾,我太姥姥先后悔了,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后来我妈妈每每跟我们提起此事总是遗憾不已,并感叹如果她当初去读书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这样了。我们也总是开玩笑跟她说,你要是当初去读书了就没有我们了,你舍得吗?
我应该是没有见过我太姥姥的,因为我记忆里一点关于她的线索也没有。而且我对我姥姥的记忆,也只有她偻着腰踩在小板凳上在灶台给我们做饭的样子。每次去她们家都能看到这个画面,我想我是永远也忘不了的,可是我姥姥走的早,我很小的时候她就不在了,所以我也没在再留下什么别的记忆了。
关于我的姥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每年暑假莲蓬熟的时候,他都会来一次我们家,给我们带很多莲蓬来。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他那时候是在很远的一个农场打工,每年那里藕塘的莲蓬熟了,他们专门挑一担回来,带来我们这些孩子辈的。而这一趟来回,他要步行百十公里。
我在我妈身上,是可以看到她从父辈身上传承下来的东西的。除了我姥姥身上的贤良,也有我姥爷身上的朴实。
我妈刚跟我爸结婚的时候是不会做饭的,后来也都慢慢学会了。我爸在村里任职的那些年,经常会带人回来吃饭,不管什么时候来,不管多少人,我妈总能迅速地整一桌饭菜,且都能得到大家的赞扬。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爸总是早出晚归的,家里的事他几乎从来没有伸过手,都是我妈一手操持。最艰难的时候是带着两个孩子,还有操持各种家务农活,想找个人蹭个手都难。唯一的奶奶要分担着带好几家的小孩,我妈也都看在眼里,所以从来没跟我奶奶或妯娌之间红过脸。
关于我们家,关于我爸我妈,关于他们身上的那些风尚,可以写的实在太多了。我们没有谁把那些定义为“家风”,也没人要求我们一定要传承什么,但有些东西一定是会潜移默化地代代相承的。我不知道我是否传承了我父母身上的坚韧、贤良或者其他的什么,或许当我的孩子在看这一切时,他们也会有他们的理解。
在中国,可能大多数家庭都是与我们一样的,他们不会去强调所谓的家风,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无形的特质传承了下去。你要问他们家的家风是什么,他可能说不上来,但你要问他身上有什么特质是从父母身上继承的,他应该是可以说出一二的。
所以“家风”是一直都在的,你不必强调它,也不必刻意地寻找它。而且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在家里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被下一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