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2020-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没有谁能期待永远被深爱

每过一段时间,想法都会累积,于是需要写字自我倾诉一下。

昨天是大暑,大暑便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今年南方维持两个月的梅雨季终于快过去了,酷热的夏天这才开始。梅雨季时每天下雨,风云变幻,短暂的十几天内世界不断发生变化,明显的与即将到来的漫长炎热的夏天不同。梅雨季既是预兆、是变幻、也是转变,和每天的清晨黄昏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其短暂特别留给人深刻印象,才能让人感知到时间。

我就在整个梅雨季中一天天的等待,等待我遥遥无期未展开的实习,看着时间的变化而等到心焦。而真的到了七月底,酷暑袭来,倒也不怕了,接下来的两个月是不会变化的持续的仿佛永恒的炎热。

最近一段时间开了很多本书,从《黑天鹅》到《人类简史》,《原则》《Blink》《把自己作为方法》《学做工》等。唯一看完的是项飚的对话集,其中提到“悬浮”的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都有明显的“末班车”思维,总想变得“更高更快更强”,每个人都努力工作,这对经济总体来说是有益的,可“悬浮”着也是跟风着,时间久了也会迷失自我。我也意识到了自己明显的与时代脱节的焦躁,大家都开始工作,而我却还待业在家,还有比这个更令人焦虑的吗?正是觉得自己没赶上“暑期实习”末班车,所以度日如年,恨不得立马上岗,也不管做的是啥,能开始工作就是赶上了那辆末班车。

想到之前看着奶奶给教堂插花就去学插花的英国女大学生,我还是很惊奇,仿佛在那个国度大家并不急于证明自己,不急于与同龄人比较,这是为什么呢?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北上广深,所谓”中心“,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志年轻人也纷纷向其靠拢,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安于在自己的四线小城有个”附近“的小圈子安然度日。可如果这个四线小城它能和世界接轨呢?如果年轻人能在家乡找到自己的小圈子呢?以常州为例,新二线城市,培养出来的年轻人纷纷远走,就算真的有心回常,也找不到能讲得上话的人,也找不到能为之工作的公司。可如果理想化一些,常州某一天成了亚洲xxx产业园,或者世界xxx之城,引来科技公司、时尚品牌入驻,资本流入,它就成了年轻人安于呆的地方,与此同时,它也成了下一个中心。这时候,我才切身体会到经济学里强调国家要引资的原因:为了更好的建设、也为了留住人才。

今天面试了正略钧策——一家有名的国内咨询公司,它主要业务包括给国企、民营龙头改革,为城镇化、开发区提出意见。随手在linkedin上搜一搜,里面的人背景也限于普通国本+普通国外硕士。另外一个中介给的咨询公司倒看起来更前沿更国际化也更solid。

不知不觉,从挣扎到不挣扎,从郁郁寡欢到心情开朗些,我是更好了还是更不好了?我没有每天读报,也没有每天听podcast,没有剪视频,没有看研报,没有产出。可我看书、健身、清淡饮食,每天平淡的过着。人该如何度过每一天呢?人该如何过完这一生呢?人该如何活着呢?

我的理想生活已经很白,基本上可以理解成亚马逊员工的一天:拿着稳定的薪水,早晨带着我的狗去上班,中午和年轻的小伙伴在一起吃轻食,下午正常下班,带着我的狗去湖边见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坐在草坪上看着夕阳聊天,晚上再回家做一个生活博主,小资美满的结束这一天。如此看来,我喜欢没有压力的、年轻的、稳定的工作,与我现在寻求的工作恰好相反。所以说,人很难说出自己到底怎么想的,自己的行为往往背叛想法。

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什么?

人如何制定自己的人生project?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