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没时间,你只是滥用时间

2018-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问千寻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手机接触大量的信息:优质的信息、重复的二手信息、纯属消遣的热点八卦。对于受过信息困扰的人,我们该怎么在信息洪流中保护自己?

搜索引擎上搜个资料,回车键摁下去第一屏几乎全是贴心的推广。绕过广告找一个能看的,进了网站也还是一闪一闪见缝插针的小广告……这些都算了,想继续阅读还被提示关注……

看了英语大V的吸金分享突然热血上涌要去学英语,看了畅销书作家的鸡汤后又立志要从今晚练习写作成为一名作家……突然想起来,上次买的提升课还没看完。刚准备去看,结果又想起来有篇分析红利期已过的收藏文章还没仔细看……

呈现给你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你能承受的量叫做信息过载。在一篇谈信息焦虑的论文中提到:当人们不理解信息,被淹没在大量要理解的信息,不知某种信息是否存在,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或者知道哪里能查找到信息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情绪。

你是否受到了信息过载的影响?

1:热点八卦——你是否是流量的牺牲品

热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层出不穷的热点背后,谁在受害谁在窥探?

狂刷存在感——吃瓜群众

汪峰又抢不到头条、宝宝的原谅色帽子、白百何的一阳指、苍老师要结婚了、李小璐出轨PGone……

“大家都在讨论的事,我怎么能不知道!”于是我们仔细查看着热点的一切相关阅读,企图掌握最真实最新最特别的版本,好在和人讨论的时候有话可说,秀出我们的智商。

讲真,我们追热点八卦,真的是心系民情操心着天下苍生吗?NO,很多时候,只是刷存在感罢了。

身旁关于热点的不绝于耳的讨论给了我们一种“身处社会、参与社会”的感觉,跟进最新的热点让我们觉得天下大事没我不知,这个世界上都在上演着什么故事,出现了哪些奇葩的人,人们对一件如何评判……我全都知道。

然后我们得出结论:我还没有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我没有OUT。说到底,人类是群居动物,远古时代人类存活需要和自己的部落抱团打怪,现代社会人类存活已不成问题,但是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寄托。我们需要依附与自己三观、志趣相投的“圈子”,需要和同类人依偎在一起,需要和别人有情感的链接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没有人愿意与他人隔绝,一个人活着。

但是毫无理性地追热点行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就是不判断热点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去追,你说红蓝事件需要关注这没问题,谁家小孩不上学?但是谁谁谁戴绿帽子跟我们有鸡毛关系?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取笑、去讨论真的有必要吗?你从来没有想过花在热点上的时间是巨大的损失吗?

其次,大多数追热点的人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关心这个社会,那么“刚正不阿”,他们甚至不求了解一件事情原原本本的真相!只是不加判断地人云亦云,把自己在大V们那里看到的犀利观点“当做”自己的想法,一番指点江山。

林肯公园主唱自杀那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问一个沉痛悼念主唱并且谴责性侵的人你知道那个主唱叫什么吗,她楞了一下竟然答不上来。

追热点的人,有几个人能原原本本地还原一件事情的原委并提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观点?

所以说大部分吃瓜群众追热点,追的是存在感。

热点背后的操纵者——媒体。

不论热点何时出来,最先知道的并且开启推送模式的永远是媒体,追热点这件事,对于媒体来说“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一两个早起的鸟儿收获大部分的流量,然后接力的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只有少数倒霉孩子追热点追的慢了,推送再激不起群众的兴趣。最最最现实的是,你现在提一提半年之前的热点,根本没人鸟你。

咪蒙说:所谓的热点,不过是性,金钱,暴力。

再举一个例子:

不谈论褒贬,你是否看到过这样的课程:

如何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如何切入大众的痛点,让读者欲罢不能?

阅读量高的文案常用的套路是什么?

……

对于人性如此精确的解读,知道你的软肋在哪,知道你的心灵渴望着什么,想看到什么,然后努力迎合。吃你吃的死死的,你怕不怕?

媒体追热点追的是什么?

借用热点,制造一个冲突,或亮出一种三观颇正的言论,言语渲染之,然后吃瓜群众纷纷站队,声嘶力竭。

你在前线贡献了自己唾沫,激动地留下了评论,贡献了宝贵的时间,然后拍拍屁股走了。媒体在后台收获满满的流量,赚的盆满钵满,心满意足地等待下一个热点,深藏功与名。

理性看待热点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天早上在办公室十有八九是待命状态的,曾经我也是个重度手机癌,早上最喜欢的事就是看新闻。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慢,只要我早上刷过手机,我一天都会昏昏沉沉并且闷闷不乐。

因此我得出结论:

首先:我一天最精神的时间是早上和上午。

其次:一天的精力就像一杯水,不可再生,喝完就没有了。

回到追热点的问题,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媒体的一切活动,不论是推送还是其他,甚至网络上几乎一切的东西,本质上说,都是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在互联网社会,注意力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就是金钱。

精力是有限的,贡献给了别人的多了,用来成就自己的自然就少了。

有多少人还认识不到精力的宝贵,傻傻的为别人铺星光大道?

2:收藏不等于拥有知识

再来说说信息过载的另一个问题。

你买了多少课程?这些课程横跨了几种领域?听过多少次分享?收藏了多少篇精华文章?还记得多少?

自媒体时代涌现出一大波优质的知识输出者,他们的观点独特、学识深厚,一个人仿佛一座知识矿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在信息传播还不那么方便的时候,这些优质的信息作为大佬们的看家本领,不相干的人根本接触不到。直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渠道打通了,知识被解放,人人一个麦克风,各种各样的优质信息闪瞎了好多人的眼。

有句话叫“听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十万+文章少说也看了上百篇了,篇篇都给了我启发了,但是说好的升华呢?

问题就在于“听了这么多道理”不等于“懂了这么多道理”。

吸收知识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和收藏,而在于行动。

成甲的《好好学习》中有句话很有味道“在我的定义里,只有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知识是什么?是人类的从各种社会活动中总结而来经验教训。知识用来做什么?当然是指导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简单点说就是知识是为人的行动服务的,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将应用于生活。若是你的各种“学习行为”(阅读、收藏、听课……)没办法改变你的行动,指导你更好地生活学习,那么你牺牲大量时间努力“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以为你很努力了,但是这种努力几乎无效,你自然没有好的质变。

吸收知识,只能通过思考和实践。

就拿阅读文章来举例,用一天的时间让收藏躺满各种干货,或者看完一个高质量的公众号所有的文章,也比不上你用一天的时间吃透其中的一篇来得实在。如何吃透?就是思考加实践。

首先,你要弄清楚作者写作的目的何在,他想要传达给你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在阐述一件事情时,是否提供给了你一种很独特的视角?是否让你看到了很不一样的东西?

作者是否通过自身的经历总结出一个血泪教训告诉你以后别踩这个雷?

作者是否在建议你尝试一种他在用的高效的做事方式?

等等等等。

执笔的人写作,目的不就在于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心中所想吗?若是看完别人的作品连看了什么都不知道,你郁闷,作者也郁闷。

弄清作者意图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步骤是将文中的“干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提到的案列于我的生活有何启发?我与作者的思考方式差别在哪里?作者的哪些方法我可以套用在生活中?我能不能做一个计划实行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只有当你能够回答自己类似的问题,并且实践于生活:比如列计划试验作者提到的方法,下载作者推荐的软件,找作者提到的相关专业书籍查看等等,你机械一般的生活才真正意义上发生了改变,这次改变带给你的体验与启发,都是你成长的证明。

“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会记得,只有做过了才会理解”

停止你无意义的收藏癖好吧,互联网呈现的知识何其地多,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收藏完他的冰山一角。不要贪多求全,用你有限且宝贵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实践,真正的拥有知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