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丨当你急着奔向未来时
罗伯特·M·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想匆忙行事。“匆忙”这个词本身就是种有毒的20世纪的态度。当你想匆忙做事时,那就意味着你再也不在乎这件事,而想赶快去做其他事。
“未来”、“将来”是充满想象力的词汇,但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两个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不远。在那之前,“未来”和“将来”不曾频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我们将“未来”和“将来”划定为一种确实地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忍受当下的一切苦厄。但事实上,“未来”和“将来”这两个词语从未明确过具体的时间。它,来或不来,不在我们的控制中。波西格在“未来”和 “将来”的身上赋予了一个状态------匆忙。比如越来越快的步伐,以及越来越想缩短时间的抵达。
如果我们注意到自己直立行走这件事的话,请仔细想想这件事。现代人几乎从来不会怀疑直立行走这种能力其实是一件颇耗费时间的事。曾有一组数据显示,美国心脏学会的科学家把GPS绑在世界上最后的狩猎-采集者比如坦桑尼亚的Hadzd人身上,结果发现一个典型的男性采集者每天要行走11.2公里。我们的身体为了这个趋于完美的功能实现大概花费了二十万年左右的时间,甚至还更长一些。从这个角度试想一下,最初开始尝试或学会直立行走的人可能对“未来”和“将来”是无意识的,同理,他们也未必意识到什么是“匆忙”。
-----是什么导致我们追求越来越快,导致我们相信“未来”和“将来”通过匆忙就可以实现?
我们匆匆忙忙,奔走在二十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的人类走过的土地上。波西格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相比“未来”和“将来”本身的不确定性,只有“匆忙”与我们实实在在生活在一起。追溯如此遥远的问题,不会解决我们匆忙的状态,但是否可以激发对于匆忙状态的质疑呢?
之所以联想到上述种种,源自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甘博摄影集》。它的作者是西德尼·M·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7月12日-1968年3月29日),美国社会学家。他曾四度来到中国,其间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的时间跨度为1908年----1932年。在他生前,他拍摄的照片,绝大多数从未发表过或是展出过。现在的《甘博摄影集》全书共十五册,收录照片5000余张。照片拍摄地点主要是中国,部分是日本和朝鲜。他在中国的足迹遍及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正如在《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这本书的推荐语有如下的描述:
甘博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有关中国的图像档案——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即将崩溃,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正在诞生却又面对内战的混乱,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正在兴起。
在二十世纪初,摄影还未普及的时代,甘博利用照片为自己的实地考察作了有系统的记录。如果我们对照甘博本人的著述,或许能更加明白一些。1917年至1919年间他来到北京。在中国进行了许多社会调查,并在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协助下出版了《北京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一书。1924年至192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期间他调查了283户家庭,并于1933年出版《北平的中国家庭是怎样过活的》(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iping)一书。此后,他由于对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很感兴趣,于1931年至1932年间第四次来到中国进行社会调查。回到美国后,他撰写了《定县:一个华北乡村社区》(Ting Hsien: 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1954年)与《华北乡村》(North China Villages,1963年)等书。而另一本《定县秧歌选》(Chinese Village Plays)则是在他去世后的1970年才出版。甘博共出版了五本有关北京及中国其它地区社会面貌的著述,但至今只有《北京社会调查》一书被译为中文。
甘博拍摄的照片从最初的动机来看,是一个社会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在当时来讲应该是最先进的了。从甘博拍摄的内容来看,社会生活是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民风旧俗、城乡逸事都出现在他的照片里。
在甘博有关中国的照片中,有些“观看之道”是需要掌握的,比如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和衣着,比如照片中出现的一些生活用具和劳作工具。相对比较考验读者眼力的,是照片中的背景。尽管甘博的照片像素偏低,但还能清晰可见。比如在1924年--1927年间在北京昌平拍摄的明十三陵的石骆驼,在这头卧伏的骆驼石像背后,依稀可辨认出农田的景象。
在1917年--1919年在重庆拍摄的城门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沿着江岸不断抬升的房屋。将相隔了近一百年照片与我们当下的实地景象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大体可以感受到在一百年间发生的“变化”是如何得“巨大”。也唯有在此种对比之下,“匆忙”这个词或许会再一次被我们想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甘博照片中的人物,如果对照甘博拍摄照片的时间序列,我们会看到在照片中出现的人,他们的表情是趋于接近日常生活的样子,不再是拘谨、含羞和茫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那些面对摄像机的人,对这部机器是不陌生的。
有关甘博的中国摄影集,赞誉之词已经相当多。对于甘博来讲,本为学术研究之用的举动,逐步演变成为了历史记述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可见的历史。如此之多的黑白照片中,包含了甘博的视角,也涵盖了经他的视角所发现的一切。当我们知道并尝试理解这些照片时,照片中的人、物、事早已烟消云散,唯独这个瞬间以切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不知道的是,那些照片中的人或物,在进入镜头时,心里是否想过“未来”和“将来”这样的问题。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