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烧土——(五龙沟3)
筛选好煤沙了,分捡出大块的升火用,细煤做煤饼。
入冬前,出差前都要拉很多很多的黄土。惨上一定比例的黄土和细媒一起做成煤饼才能烧,取暖,做饭。
北方的冬天很冷,冷下十几度的天气,寒流来了更冷,家家户户在房间里升火取暖。
歌星范琳琳很流行唱的一首歌,“我家住在黄土 高坡,大风从脚下穿过”。八十年代,风靡靡之音,传遍我的国大街小巷。她唱得很好听,穿过好说,穿过就过去了。
我们的歌是“大风在山里打圈,大风在沟里打转,浑身哆嗦,浑身哆嗦”!
炉子是一个直径二十多公分的生铁铸造,里面湖上黄泥。做黄泥也是一个技术活,将有粘性的黄土拌上头发或丝织制品,反复来回的捶打,不软不硬,软硬适中才能用。
膛炉子也是技术活,膛不好,火不旺,煤气味还浓,容易媒气中毒。
每年的入冬前都请有技术的老同事帮忙。
里面的黄泥凉干后才能升炉子,着急吃不得热豆腐。
如果炉子里的黄泥没有干,就烧火,里面的黄泥列縫,掉下来了,炉子就得重新糊。
妒子放在外屋,那时没客厅,卫生间。方便只能在野外露天茅房解决。
粪坑里都是厚厚的冰。如果有便秘的毛病,上厕所还得带上取暖的小火盆。
取暖的炉子放在外屋,一根烟囱八十公分长,接近一米。烟囱一头大,一头小,有一定锥度,如果性子急,分不清那个大小,硬装配,可能就搞坏了。十几米连起来,每一节缝隙接触处,怕漏烟,糊上报纸严实密封,通过拐脖转换联接,伸到窗外,夜里起来还要加煤。炉子一圈做一个铁丝架了,夜里给孩子烤尿布。
天刚蒙蒙亮,太原市大街小巷,都听到“卖烧土呢,卖烧土……。”
不是讲住在五沟吗?住在黄土高坡吗?是啊!但是五龙沟的黄土不能做烧土?沟里也没有卖烧土的人。
怎么办?只能利用星期天休息,到很远的地方拉烧土,一个人,一辆板车肯定费力,要大家同心协力帮助,才能拉回烧土。我中队朱向民是一个老同志,上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下有四个为成年的儿女。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上午,吃过早餐,我和成栋,领航届七八个年轻人,借了三辆板车为老朱拉烧土。
老朱住在山顶,五龙沟最高的地方。能出烧土的地方,在山下接近航油库,山上到山下有好几公里,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土路,坑坑洼洼,有一公分厚的土层,雨天就是和稀泥,穿着解放鞋跟本走不了路。
晴天又是一层灰,山上经常刮大风,扬尘对面不见人行。山上到山下,坡度高,道路难行,一个人拉不了和煤球的烧土的。
我们到山下,挖好烧土,装上板车,一人在前,肩上挂上皮带,皮带固定在两边车把上,领头掌控方向,三人在后面用力推。
那时候我们年轻,风华正茂,有力气,在中午饭前,把烧土卸在老朱家后门。光着脊背,滿头大汗。
老朱非常高兴,为大家喝水,敬烟,拿出毛巾为大家擦汗。动情地说:“我儿子长大了,也为你们拉烧土。”
说起来也好笑,沟里的孩子,从小叫我们“叔叔,”参加工作叫我们“师傅,”没两年直接叫大名“老牛!”
也是!大不了几岁,姑娘们长大了,一部分又成为我们之间人的老婆,老同事又成为老丈人,泰山大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中国梦。
拉烧土——(五龙沟3)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