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15 || 以爱传承——〈无问西东〉观记
文/涅阳三水

第15篇观影笔记。
1、故事内容
这部片子,我连续看了三遍,才看到结束。
最后一次看,居然是一会有声音,一会没声音的状态。不知道这是我笔记本的原因,还是下载的电影的原因。
看了三遍,我才搞清楚,这部影片,用人物为线索,串联起四个时空中的青春故事:
当下的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终于做出比“赢”更重要的选择;
上世纪60年代的王敏佳和陈鹏,被时代裹挟着选择善恶与爱情;
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沈光耀,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加入战争;
上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吴岭澜,经历迷失后,追求真实的自我与自由。
串起这四个故事的,应该是清华大学的校歌中的一句: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四个故事,每个故事分开来,都有值得关注的地方。
2、遵从内心的选择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张果果,他的故事体现了我们当今的社会现象——我想奉献爱心,却怕对方会辜负那份爱。
令人动容的是,四个孩子的胎毛笔送给他的时候,坐在荧屏前的我,感受到张果果内心的那份悸动,并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想传说中的那样龌龊不堪。
因为周围的人,曾经受到的伤害,使他对照顾四胞胎有了动摇。看他坐在广场上的那份烦恼,看他在听他人言说时的那份无奈。
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可最后在胎毛笔前,他经受住了考验,做出了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照顾了四胞胎,买奶粉,租房子,找工作,认下了这门亲。
我想,这样的选择,他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既然付出,就要彻底的付出。
3、最好的爱情
陈鹏和王佳敏的故事,始终觉得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我爱你,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爱你。
可是,在这一个故事里,也给了我背叛,承担,付出,抱怨,甚至索取的印象,尤其是中学老师许伯常和淑芬的婚姻。
那个时候,淑芬放弃一切供许伯常读书求学,参加工作了,却变心了,对淑芬冰冷至极,分床睡不说,喝水吃饭都分得清清楚楚。
就因为王敏佳的一封信,找到了医院里,让王敏佳遭遇围攻,生死悬于一线。
身边的一起做这件事的人微笑于大庭广众之下,而自己却被唾骂,殴打。看开一切,就无所谓生死。
但是,陈鹏从外地回来,在一场大雨中拯救了王敏佳。那一瞬间,地狱和天堂的滋味,都被王敏佳尝了一遍。
看到最后,王敏佳奔走于戈壁之中,那份决绝的身影让我明白:最好的爱情,就是心与心的贴近,没有心在,其他都食之无味,居之无味,用之无味。
4
吴岭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被西学冲击的年代,吴岭澜就是被席卷在时代长河中的一员。
他有着优良的文学功底,中文外语考得第一名,物理学却不能及格。后来在校长梅贻琦的一番教育下,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
梅老师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与喜悦。
这样的说教,当时的吴岭澜似懂非懂。最终在泰戈尔来华演讲上,他看着与大文豪同台而立的老师们,被他们从骨子里流露出的自信、沉着、笃定而打动,从而真正认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打破了浑浑噩噩的枷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西南联大的战争环境中,以不畏艰难、沉着冷静、博爱博学影响着他的学生们,沈光耀便是其中的一个。
5、炮火中的选择
沈光耀的故事,会激起每个中国人的爱国心。
在那个年代,从军保国是毅然决然的志向,为了战友的活,自己毅然决然的撞向那艘船,留给自己的母亲只有一句“妈妈,对不起”的遗言。
沈光耀的行为让我明白: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沈光耀牺牲的消息被带到妈妈面前时,妈妈正在读他留下的日记,颤抖着双手给两位战士端来热茶,那一刻这位妈妈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在沈光耀短暂的一生中,照亮我的是他作为“晃晃”出现,给苦难中的孩子送去吃的,在孩子们的视线里把飞机来回翻飞。
惹出我眼泪的,是那些孩子们仰望着飞机,含着泪光唱出的那些歌声,一会是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一会是纷飞的炮火。在那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歌声如同天籁,唱响在我的灵魂之上……
6
反复回想影片内容,反复对比人物关系后,我终于明白四个故事的人物关系:
吴岭澜受梅贻琦点悟,改变专业,做了真实的自己,成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淡然处之的西南联大的先生,在战火中用自己的力量传递着他对教育的理解与爱护;
沈光耀是吴岭澜的学生,他将吴岭澜的理念放大,投入了自己对于家国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他用“晃晃”帮助了许多孤儿,其中包括陈鹏,王敏佳,李想;
李想在自己的救赎中,拯救了张果果的父亲母亲;张果果和父亲母亲在每年的清明节深深凭吊着恩人的付出;张果果又凭借自己的能力救助了四胞胎婴儿。
这一代一代,就像接力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无形中组成了一个圆形的网。
我想,这应该就是导演想表现的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就是用爱、用奉献组成的内在。
这样的内在,用四个故事,总结下来就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