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月读书打卡2
我今天阅读的内容是第六章——写作知识:如何操作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
陈菊飞老师的课例《唤醒感官教描写》,通过课前分发榴莲糖这一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教给了大家三招描写策略:细分感觉、类比联想和融入体验。这些描写方法具体而实用,学生也写出了有进步的习作。同样是教描写,我们会注意到该课例和前文中郑桂华等老师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正如邓彤老师所言,这堂课的成功并不在于“活动”设计,而在于“活动”情境中,给予具体有效的写作指导。
前两个策略我觉得对学生是有帮助的,但第三个策略“融入体验”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操作的。如何教学生融入体验?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课例结尾处,教师呈现写自己榴莲糖时的体验的一段文字,初看富有文采,再仔细品味,又觉得有一种刻意为之的辞藻堆砌。就像邓彤老师引用郑桂华老师的一段话,“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描写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如准确、清晰、具体、生动等,那么中学写作教学研究者应该开发出一些有效的课程内容,让语文教师借助这些知识具体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描写,从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描写能力。
针对本节课例,邓老师提出了三条能够有效促成描写“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则以及规则的使用条件:【规则一】少用形容词,多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使用条件】名词适用于静态事物的描写,动词适用于动态事物的描写。【规则二】定格和延长,拆分与突出。【使用条件】描写时间性的瞬间事物,可以把该事物定格、延长,描写空间性的综合事物可以运用分解方式拆开来写、运用特写的方式突出来写。【规则三】描写的具体化有赖于观察的细致。【使用条件】由于目的不同与文体的不同,观察与描写的关系随之不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运用,必定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文学观察侧重观察者的情绪体验,观察对象只是引发观察者情绪的媒介观察者的主观体验和想象,联想是这类观察的主要内容。前面课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邓老师的评析进行了提炼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