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一套克服焦虑的方法论?这本书告诉你
文 | 陈澄澄
说条故事线
2018年1月1日,跨年那几个小时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我记得我凌晨还在外面,心里突然有个声音,不能再那么下去了,那是我的决定性瞬间。
2018年1月15日,我在公交车站问了同事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链接比我厉害的圈子?
那个同事成了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因为她向我介绍了张萌这个IP。
2018年2月,我看了萌姐的书,十分疑虑和难受,因为我很想做一个决定,但是因为习惯了,也因为害怕代价,所以焦虑。
2018年3月,我做出了选择,痛苦的同时也觉得自己似乎突破了。
2018年4月,我写下阅读了《人生效率手册》的感受,微博上私信了萌姐。没想到的是萌姐转发了,更没想到我微博的第一篇头条文章,居然就破了20多万的阅读量。
那时候很多人都留言了,句句戳心,尽管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群人有名字很特别的家,叫异类部落。
2018年5月,参加了一次五四青年写作比赛,没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但终于在异类部落里找到了值得深度交流的盟友,莫名地又开始写起了东西。
2018年6月,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磁场和法则,磨铁图书的编辑找到了我,跟我约书评。
事实上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书,就加了微信,才发现是张萌萌姐在6.28日发布的新书。
想有一套克服焦虑的方法论?这本书告诉你(以下简称《加速》)
联系我的编辑说,书还没预售,先把打印稿给你,你估计是除了我们以外第一个看到稿子的。
是啊,你估计还不知道,我的内心os觉得这事儿有多么有趣。
我花了3天的时间看了一遍,说实话,对于萌姐的书我无法做到快速阅读。
认真看了后,最大的感觉便是 —— 萌姐又进步了。
一个站在30楼看风景的人,依旧在往上走,那么站在5楼的我,一定也要继续往上走。
一张思维导图
想有一套克服焦虑的方法论?这本书告诉你《人生效率手册》这本书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将独具萌姐特色的做事习惯传达出来,而《加速》这本书,就是一套极具逻辑的方法论 —— 从大体目录、到每篇文章的布局来看,都有成熟的流程。
看完书后,我5分钟做了个思维导图,梳理出冲击我观念及思维的几个概念。
分享几点感受
1.目标管理
我曾在一个社群分享,我是个不太会制定合适自己的目标的人,到现在似乎能够慢慢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感觉真好。
有人问到,能不能详细说说?
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设计目标管理的宏达命题 —— 但很可惜,你说我脑子里幻想的图像倒是极多,但对目标这个概念的话,还真的是模糊。
读书时候对拿什么名次没什么目标,考大学的时候也没什么确定性方向,对目标有初级概念还是20岁的时候,真真正正有一个明确目标的还是从今年开始。
前些年我经常喜欢喊口号,喊得多了就会有一种感觉 —— 我想要的东西很大,很梦幻,但就是达不到。
可不是说目标要喊出来才能实现吗?为什么喊出来之后为什么总是达不到?这到底是我不够想达成的问题?还是实现方式的问题?还是目标本身有问题?
这是我之前都没有系统去思考的问题,直至最近才开始在心里打了几个问号。有趣的是,当晚打开萌姐书的时候,第一部分就是关于目标管理的。(内心 OS:要不要这么应景?)
事实上她在去年的书耶讲过,但这次看,我对SMART法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觉得里面提及的甘特图,简直就是拯救我这种爱捯饬生活任务极多的人。
2. 时间管理
回顾过去的成长经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媲美全国倒数。
从小被惯坏了,不到最后一分钟不起床,不到最后一分钟不上学,很多时候和朋友约了后往往可以迟到两三个小时,时间观念极其薄弱。
书中提及的一个女孩的例子,简直就是另一个我,幸好的是当时我遇见了一个像萌姐一样的人,被训了很多次,才重视起时间这个东西。
我觉得实在没什么资格来谈论时间管理这么一个命题,甚至这也是我最应该训练自己的地方,但说实话我发现自己这项能力在提升,甚至比很多人更有观念。
书中写了三篇文章,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这种东西,你得像管钱一样管着,它是你最大最大的资产。
3.关注效率
书里提及了单位时间产值,也就是效率。
这一点倒是我的优势,因为我的骨子里有种懒惰和捷径模式。对此,我有两个心得。
一是专注度
高中的时候很多人喜欢一边听课一边做作业,我尝试过但我坚持不下去。倒是喜欢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记录她所有的话,像记录流水账似的,做作业的时候做梳理,效率极高。
这个习惯得益于我的一个班主任,她说她就是这样读书的。我当时做了后,觉得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就坚持下来了。
而放眼望去,现在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一边聊天一边打着报告,然后一天下来也不知道干了什么。
如果是这样,哪怕你通过早起来增加你和别人的时间差距,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且通常这样的节奏会产生懈怠的感觉,会让你慢慢放弃早起。
说实话,看完这章后,我告诉自己如果今天没早起,我就要在效率上提升,一样可以的。
想知道高效率工作是什么感觉吗?可以回想一下读书时期暑假过后临近上学的一周,你完成作业的专注度有多高。
二是垂直度。
说实话,我是从早起后才发现自己有这种习惯。比如我一起床,喝一杯温水后就要烧水煮早餐,刷牙后马上敷面膜,吃早餐的时间可以完成补水时间啊,同时足够我浏览一些信息。
垂直利用时间,其实也是提高产值的一种方式,不过要注意度。
4. 区分知识与信息、知识与表演
知识与信息。
我似乎没有太多的知识焦虑,有时候调侃自己文盲只是感叹世界很大,要学的很多。不过在开始关注互联网知识产业的倒是有输入过度的感觉。
萌姐提及,要分清信息,有些信息你抱着浏览的心态就好。
知识与表演。
书中提及的一个例子启发了我自己,我以前给我的导师乃至客户的感觉就是很专业,但一直很难达到很高的成交率。
我会有一种经常出现的感觉就是,别人问道一些问题的时候,我无所适从,会显得很慌。
这其实就是没有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成交率涉及了行动量和沟通感觉,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不够。
于是在别人面前,我很能说,好像很专业,但在别人疑惑的时候,我并没有用专业帮助到他。
5. 思维归纳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会去归纳我的成长故事,归纳我看过的书,走过的城市,唯独没有归纳过我的自身思维以及成功人士的思维。
新书中提及了一个我的思维盲区 —— 逻辑思维。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逻辑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有很多人问我为啥文章逻辑那么好,我曾经笑着说去学高数,但看了书后我觉得不是我数学好的缘故,而是我高中时代看了很多观点文,也被训练着写了很多议论文。
另外提及了单点突破法。
这个估计是萌姐粉丝都会经常听到的,但我从来没有发现它与PDCA循环理论有什么不同,直到看到了新书才发现我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 评估。
先前有前辈跟我说,复盘与总结是不同的,我现在倒是有些明白了——要拿着你的总结和计划做减法。
最后说个番茄工作法。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傻白甜,但从萌姐的书里启示我,要从方法里归纳出思维。
像从番茄工作法,它的特质是简单,所以可以复制。
我很喜欢简单思维,从我踏入社会的时候就被强烈关注这种思维:小时候简单是快乐的,长大后快乐是简单的。所以我希望,自己一定要保持简单的特质。
看到这些话之前,我前些天才总结了一条道理说越简单的鸡汤其实越有道理,只是很多人还没理解到个中精髓,你说滑稽不?
6. 人脉管理
在《人生效率手册》的时候我就看到过一个词:社会资本。
我当时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因为我大学时期就是被刻意训练去认识一大堆陌生人,去接受这群人的质疑、轻视,又或者是欣赏、肯定。
那时候我们会去分析名单,会做会后总结,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流程,但即使这样,我一直觉得我没有领会到那套工作流程的精髓。
人脉这个东西该怎么管理?人是人了,但怎样才是你的脉?
无论是《人生效率手册》还是《加速》,我都看到了萌姐提供了一个人脉管理法则:10/20/150.
这个不细说,我看到这个有点感怀 —— 其实父母姐妹这些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他们也是我们人脉系统里的精神支柱。
另外,我的人脉大部分都是靠着吸引力法则被动吸引来的,我虽然有主动去构建人脉,但没有将其与我的年度目标结合思考。
目前来说我现在结识的人都可以作为我以后的重要人脉,而且通过吸引力法则吸引来的大多和目标相关,所以看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想到的是,要将构建人脉和年度目标结合,这种思维模式必须建立起来,并且应该将其训练成一种持续的行为模式。
人脉构建的方法论在新书里提及很详细,随便写了下自己的个人标签,觉得自己真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20岁沿着高铁线旅行,25岁前的两个心愿是送爸妈一套房子,然后拍一部音乐MV。
擅长内容创作,这篇文章不知道能否展示到我的能力度。
最大的魅力就是来源于水瓶座自带的捉摸不透,最大的目标是在达到不错的人生效率后有很高的生活品质。
书中除了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具体的方法论,推荐你们好好买来看,同时也应该多看几遍。
甚至有条件的话,试着模仿建立具有你个人属性的方法论。
记得在写《人生效率手册》的读后感时,我是激动的,行文里有些语无伦次。
再次写萌姐新书的书评,其实我发现自己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在某些方面也形成了有个人属性的做事系统。
不知不觉,才发现这半年来,我做了这么多改变,成长了这么多。
如果说峰哥是我的灯塔男神,在我阴暗迷茫的时光里给予了光芒;那么萌姐,我的灯塔女神,感谢你为23岁的我带来了方向。
那么你们呢,也有自己的灯塔吗?这半年来,你又做了什么呢?
我还在人生很初级的成长阶段,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我的前辈,所以我无法谈经验谈阅历,但我擅长归纳,希望用自己的成长来点燃你的成长。
欢迎进入成长交流群,让我们一起成长。
- END -
最新活动 —— 2018上半年复盘
1. 后台找到陈澄澄的联系方式,加我备注“复盘上半年”,我会把你拉进我的成长群。
2. 7.4号晚组织第三场分享会。
专注成长复盘的95后,不定期分享提高生活品质黑科技,若能给你一点光,我的世界也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