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话说,就是今年最好台剧
今时今日,这种“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
因为司空见惯。
许多医疗剧也往往以“医闹”展开,《外科风云》,一次医闹拖三集,家属找茬,医生解释,家属不听,驴唇马嘴喷喷喷,最后医生直接在病历写下——病人精神分裂,“潇洒”离职。
这是戏剧吗?
不。
这是闹剧。
什么是戏?
Sir今天要说的它是——
麻醉风暴2
Wake up 2:Never Give Up
有点印象?
不奇怪,第一季Sir为大家安利过。
时隔两年,第二季重磅回归,全面升级。
集数,从6扩展到13集。
制作,创台剧近几年最高记录,每集5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10万)——别笑,人家的艺人没咱们暴利。
局面,仅仅第一集,就出现了台剧少见大排场。
更别提演员阵容,除保留第一季原班人马,还加入了新生代人气演员李国毅,孟耿如,连客串,都是金钟视帝级的蓝正龙。
注意,这个看似没什么戏份的狱友,他叫陈以文,曾多次合作杨德昌,作品包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
不管从哪方面看,《麻醉风暴2》都是今年台湾最重量级的大戏之一。
好在,它扛下来了。
一开播就创公视开台来最高首播收视纪录,豆瓣评分8.9。
杠杠的。
如你所料,故事的开端,也是一场“医闹”。
医院拒收病人,导致病情延误,病人直接死在救护车上。
病人儿子暴怒,他冲进医院,劈头盖脸,对着医生一顿毒打,打完后仍不解恨。
始称人球案。
什么意思?
意指病人像皮球一样,被医院以床位不足、资源不足、人手不足等种种理由,踢来踢去,至死方休。
可以看出,《麻醉风暴2》依然关照到这个时代最深切的脉动。
甚至野心更大。
第一季仅仅是“把脉”,第二季,它想“治疗”。
有必要为大家简要普及下台湾的健保制度。
在交一笔月费后,台湾地区居民或是符合资格的外籍人士,都可拥有一定量的医疗保额。
看医生,小病基本不花钱,大病也比自费便宜得多。
每个患者都有各自的保健点数,如果医点数爆了(比如用药贵,手术多),经核实后,可以删点,爆点产生的费用,将由医生承担。
换而言之,在台湾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为了救人,医院还可能倒贴钱。
这样的健保制度,当然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福利,但于医院,不小心就会入不敷出。
怎么办?
医院的应对方法是“节流”,药能少开尽量少,能便宜尽量便宜,手术过程,发现医疗计划外的肿瘤,也不顺手切除。
因为——
知道什么叫总额制吗
做额外的手术要是被删点
扣的是我们的钱
自私吗?
自私。
问题是,现实世界,谁不自私自保。
一个病人的点数就这么多
我们要在有限的点数内去治疗病人
规则就是这个样子
在游戏规则里面治好病人
就是我们的工作
偏偏有个医生想跟现实对着干。
你也许猜到了——
正是13年前,那个在医院痛殴医生的病人儿子,他叫熊森(李国毅 饰)。
今天的他,已是一个胸腔外科医生,他愤怒体制,敌视体制,所以他进入体制,试图改变体制。
他拼命得过火了。
对手术“过分”负责。
先斩后奏接收病人,不顾备份抢做手术,连治愈率不高的病人也不愿意放弃。
对病人“过分”热心。
每次都给病人家属派大力救心丸。
我保证我一定会救活他
就算被删点,都要给病人更好的抗生素。
就算被扣钱,都要给病人计划外的医疗。
甚至于,白天的他是医生,晚上就化身饶舌歌手,和朋友把种种医疗腐败现象写成Rap,嬉笑怒骂,让更多人关心医疗腐败。
所以,熊森算得上一个好医生吗?
于个别病人,可能是,但于其他病人,是否公平?
更别提同事。
跟这样不按标准流程走的人一起共事,太不安全。
失职,处罚,手术失败?
他们称他为“熊崽”:冲动、自大、技术一流却没长大的小屁孩。
事实上,“熊崽”这样拼命,也有他的“私心”。
不想再看到人球案再发生
制度可以救人,它同时也可以杀人
问题是,改变制度,真的可以靠一腔热血的正义吗?
制度之所为制度,恰恰在于它根深蒂固的现实性与盘根错节的关联性,制度是系统,不是bug。
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么简单。
果然,不久后,熊森就栽跟头。
他努力救过来的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因为他保证治好的承诺,认为他“白救了”。
他们发起医闹。
曾经医闹的熊森,变成被医闹对象。
同时,立下海口一定会救活的病人,也在手上死去,他被迫停刀。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欠缺热血,而高估了热血。
热血的对立面不一定是冷血。
是冷静。
比如他,萧政勋(黄健玮 饰)。
作为经历第一季“风暴”唯一留下来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制度“不合理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医疗品质,医院必须接受上级评鉴;为了通过评鉴,医院往往不得不买通关系。
本来就没钱还得花钱。
但不通过评鉴,资源更少,补助更少。
严重时,医院关门。
好,把成本压力还给病人。
病人能理解吗?或许说,能马上适应吗?
医生面对点数的压力,医院面对评鉴的压力,把问题丢给病人,又反作用回到医生和医院身上。
恶性循环。
萧政勋选择温良的改进方式——尊重规则,但更坚持原则,并用这种坚持,去水滴石。
从一开始,萧政勋就默默观察熊森“牺牲自我”的单干方式。
在熊森雄心壮志的时候,挫他的锐气。
渐渐地,他发现这个小屁孩的本心,是真的装着病人,开始有意识地引导。
他悄悄保护熊森的努力。
告诫他“只是把手术开好的话,只是技师,不是医生。”
告诫他别给家属做保证,“手术是没有百分百零风险。”
乃至在熊森被医闹时,是第一个站出来挺他。
在萧政勋心里,行医如做人。
人不可能只和一个人在斗争,改变另一个人,也不可能只靠一个人。
这段话,让Sir泪目。
你不觉得当医生是一件很孤独很孤独的事情吗
你背下所有肌肉的名字,你背下所有神经、血管、骨头
然后把技术练到最熟练,跟身体里面所有的坏东西去战斗
但不管成功或失败,你手上的病人是不会知道这些的
你像一个人在对抗一整个世界一样
但你身边的人会知道,你身边的医师们,你身边护理师们会知道
台湾的制度让医疗环境很艰难,所以我很珍惜一起工作的伙伴
毕竟,手术不是一个人完成的
这也是Sir愿意为《麻醉风暴2》打Call的原因。
它看到体制的不合理,但对这种不合理并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评判。
它的视角是双重的,既传递出病人有病无处医的愤怒,也细致地展现出医生能医不能医的无奈。
说白了,它把简单的“医闹”,拍出了超出善恶,无关是非的尴尬。
这种尴尬,就是现实。
《麻醉风暴2》的现实深入到方方面面。
单单那些还原度极高的手术场景。
细致程度,足以让国内同类剧汗颜。
看《外科风云》,戴无菌手套,你手都直接碰到手套还无菌个鬼。(正确戴法是,手绝对不能接触手套的外侧)
图片(下)来源于百度
反观《麻醉风暴2》。
Sir是外行,引用医科观众@HZYSoft 对第二集某细节分析。
手术中,因为麻醉,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要置放气管内管,接上呼吸器,用机器打气。
萧医师在手术前帮患者进行插管,演员的动作十分到位且标准,一般会先抬起下巴垫高头部,左手拿金属做的「喉头镜」拨开舌头挑起喉部,喉头镜前端有个灯泡,会照亮呼吸道,目视找到气管开口之后,将软管放入。
Sir有意数了下,这段极细致的操作,剧里时长加起来,不过十来秒。
十来秒,《麻醉风暴2》也尽善尽美。
你无法对这样的认真视而不见。
好莱坞编剧大师麦基曾说过——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
并不是说故事在简化生活,而是无论多飘,多虚构的故事,一定有它对现实的映射。
反过来,优秀的故事(影视),也能够影响现实。
2015年,第一季《麻醉风暴》播出后,台湾医疗评鉴制度就受到关注,并在今年得到全面简化,以此降低基层医护人员受评的压力,回归临床照护本职。
《麻醉风暴2》后,又将改变什么?
Sir无法预言。
就算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能帮你认清现实。
就像导演萧立修说的:
这一季的结尾比较像一种召唤,它不是一种对抗,而是在不完美的状态下,如何把有同样理想的人集结,去朝共同的方向努力,无论你在哪个领域。
这才叫戏。